吓得我吃了一鲸
逢年过节聚餐吃饭时,身边总少不了有人自称吃货,傲娇的不要不要的。一本满足吃瓜群众的看客心态,自信心爆棚同时,吃货们可要留个心眼了,太能吃或不吃东西就会难受、焦躁,“食物成瘾”,小心这是病嗷。
不妨一起来看看究竟咋回事。
一、太能吃……还是病?
2007年,美国40多位专联合提出了“食物成瘾”的概念:太能吃,不吃东西就会难受和焦躁,甚至出现一些病态表现,这些症状都被列入“食物成瘾”的范畴。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但进食的原因往往不仅仅是满足每日能量需求。当过量进食成为一种难以打破的模式时,就可以看作是某人对食物成瘾。
例如,高糖分零食可激活大脑伏隔核,伏隔核也被称为依伏神经核,在大脑的奖赏、快乐、成瘾以及安慰效果等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摄入可卡因等成瘾物质后,脑部就会出现类似的激活模式。可见,“食物成瘾”真的存在。“食物成瘾”这一概念虽然逐渐被接受,但因缺乏对其机理的足够了解,它还未能被纳入真正的临床诊断标准。
二、「食物成瘾」究竟有啥危害?
多留个心总没错,对吧。对于「食物成瘾」,以下问题可要重视了。
肥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难题,肥胖的致病因素及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有研究指出,肥胖不仅是由于个体缺乏减肥的意志和努力所导致,它与过度进食、药物滥用等行为在多巴胺信号传导和大脑奖赏系统的高度激活有一定相似性。
食物成瘾与某些饮食障碍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暴饮暴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中大多会出现食物成瘾的症状。
暴饮暴食症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由内疚、羞愧等消极情绪引发,发作时伴有不可控的进食欲望和行为、直到撑得难受为止,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在乎食物本身,它具有周期性发作特点,患者由于自知难堪,通常独自饮食,事后感到内疚。
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并伴随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以及对自身体重体形过分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性进食障碍。从行为特征及内涵上看,食物成瘾与暴饮暴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似有所差异,但它们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原因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另有研究也发现,食物成瘾者中约有一半的人都会有情绪问题,比如焦虑等,所以及时发现和干预是很重要的,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饮食中过多的糖分会造成血糖波动,先是血糖升得过高,然后在大量胰岛素作用下,血糖又很快降到低谷,重新产生对甜食的渴望,形成恶性循环。而大量胰岛素还会让人觉得困倦,这也是吃甜食容易犯困的原因。此外,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导致体内铬的流失,铬元素对于调控人体血糖非常重要。
脂肪不仅提供能量,而且是食物中香味的重要来源,能刺激食欲。但是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和肥肉中的饱和脂肪都属于不健康脂肪,如果对这类食物特别有瘾,可能暗示身体缺乏含有必需脂肪酸的健康脂肪,如鱼和坚果中的脂肪。
三、哪些人更容易「食物成瘾」?
从食物成瘾者的选择来看,越是好看越是口感浓烈或带有强烈味蕾刺激的食物越容易上瘾,包括腌制食物和快餐类产品。得不到这样的食物,成瘾者就会产生跟酒瘾、烟瘾患者一样的焦虑、沮丧和紧张情绪。反之,会有兴奋和满足感。
而食物成瘾高发人群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饮食不规律,不能按时吃一日三餐;
在外就餐频率高;
经常用零食替代正餐;
过度限制饮食;
儿时养成嗜甜的习惯;
严重挑食、偏食;
经前综合征;
习惯用吃东西来减压。
四、「食物成瘾」怎么破?
时至今日,“食物成瘾”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来解决,肥胖人群则可以采取医学减重,减重成功后患者的脑白质损伤会慢慢恢复,对食物依赖也会有所下降。如上文所述,“食物成瘾”的形成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在破除“食物成瘾”时,改变生活及饮食习惯最为关键。
运动是防止“食物上瘾”的好办法。研究发现,慢跑、游泳等强度适中,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的运动过后,大概1个小时内,机体消化和吸收能力会受到抑制,让人不想马上进餐。
节食是一种和生理本能对抗的减肥方式,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反弹严重,长期为之对身体有害。节食容易使身体处在能量和微量营养素不足的状态,基础代谢降低,身体频繁地在节食和暴食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不仅会使脏器慢性受损,而且还会造成食欲控制失调的心理疾病。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例如全谷、粗粮、杂粮、薯类;主食搭配鱼肉或者蔬菜一起吃;遵守少食多餐的进食原则,两餐之间吃些水果或者酸奶;餐后半小时内不要坐下或者躺下;平时多做力量练习,通过增加身体肌肉含量,增加肌糖原储备能力,保证血糖平稳释放。
即使是脂肪摄入达标甚至超标的人群,也可能存在优质脂肪酸ω -3摄入不足的情形,这是因为大多数常见食用油和肉类主要提供ω-6脂肪酸,只有鱼类、核桃、亚麻籽、南瓜子等少数食物中才含有ω-3脂肪酸。
选择以鱼类食物补充优质脂肪酸时最好选择三文鱼、秋刀鱼、沙丁鱼、带鱼、黄花鱼等脂肪含量稍高的品种。严格控制不健康脂肪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等反式脂肪高的食物和肥肉等饱和脂肪高的食物。
数量上尽量做到每天的食材种类达到25种,每周达到150种;品种上要尽量涵盖主食类(包括全谷杂粮和薯类)、蔬菜类(包括绿叶菜、根茎类、瓜茄类、菌藻类等)、水果类、大豆或豆制品、蛋奶类、瘦肉、鱼虾或者其他水产品、坚果等食材,保证各种微量营养素摄入充足。
用水果替代白糖、糖果以及各种中西式甜点,水果不仅能提供甜味,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每天摄入200g-400g的水果,无论是对缓解嗜糖症状,还是对身体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
关于“食物成瘾”,你还有疑问?
曾瑶池
深圳市中医院 营养门诊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中南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系中国临床营养网编委、专家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营养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营养分会常委。
多年来工作于医院临床营养科,从事各类慢性疾病的营养治疗与研究,擅长慢性肾病、肥胖、糖尿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肝胆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病的营养治疗。帮助孕产妇及特殊人群实现平衡营养,合理膳食的梦想。近年来成功服务了数千名慢性肾病、肥胖、糖尿病、肿瘤、中风等患者,通过个体化营养支持促进疾病康复,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