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班族,不仅深受肩颈腰椎酸痛的困扰,还常常感觉全身就像一滩烂泥一样绵软乏力,大家还可能错以为是休息不足、受了风寒,其实,更可能的原因是湿气重!
一、什么是湿气?
西方医学没有对人体湿气作过准确界定。不过,因湿气而产生病兆的理论是有的。比如:西医认为,在气温高、湿度高的环境里,很多疾病会出现,霉菌、病毒、尘螨等病原,对人体的影响也比其他环境来得高。
在中国,对“水湿/邪湿”的研究则要深入许多。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1800多年前,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著作《伤寒论》中提到:“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图源:corporate+
张仲景所在的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治疗。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湿邪最初侵袭身体时,可能感觉到脑袋昏昏沉沉,像裹着一块布,进而感到身体困怠、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此外,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湿症。当湿邪进入体表和关节,继而困扰脾脏,就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大减等症状。而因脾虚运化不利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二、是什么原因导致体内湿气重?
1. 身体中水太多
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少喝水不就行了吗?其实,道理没有那么简单。
中医认为,这些都是由于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比如脾阳不足,肾阳不足。如果体内运水流畅,那水多了是会自动排泄出去的。但若排泄系统阻塞,即使再少喝水,也会出现水多的情况。这些体内的水湿,就像不流通的水池里面的死水,不进不出,无法正常使用。
2. 现代人运动太少
伏案一整天,出门就有车,周末睡觉吃喝不动。可是,人体生理循环的规则是运动起来,脾阳才能振奋,肾阳才能生发,肺气才能通调。如果做不到,水湿就会难以运化。比如,打一场篮球,出一身的汗,呼出很多水气,这是水的排出;然后喝水,完成水在体内的出入,这样运化水的系统就得到了锻炼。如果只是坐一天的办公室,这种水的出入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得不到锻炼,功能就弱了。
3. 冷食肆意
今天的冷饮、冷菜、冷藏零食太多,可以随时吃喝到。冷食下肚,脾阳就伤了。人体由脾阳来运化水湿,所以常吃生冷,也会导致体内水湿淤积。食欲减退、便不成形、胃脘痛、四肢厥冷、舌苔黄腻,就是脾湿症状。同时,还多伴有嗜好茶茗,运动量少,形体偏胖,思虑过度等因素。此外,凉性蔬果也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等,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原因四:肾阳不足
肾也负责管理水液,各种不良生活方式,都会损耗肾精,导致肾阳不足。这些都是如今人体水湿盛行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些暂未经更多论证,但实际存在的原因。比如现代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可以每天洗澡,这样做很干净,但洗澡太多水湿也会变重。中医案例中,有通过控制病人的洗澡次数,来治愈过敏性鼻炎的例子。进一步的问题是洗澡的方式:很多人洗完澡不擦干身体,或者洗完头发不吹干,以及长期住在阴湿地,都会加重体内的湿气。
三、怎么祛除湿气?
1. 食疗兼清淡饮食
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的饮食。
2. 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竞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增强体内水分代谢。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3. 纯中医的疗程除湿
拔罐是传统中医常用的治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操作方便,很适合家中养护采纳。
比如: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特别适合养生。经常艾灸相应的穴位,可祛除体内湿邪,更能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艾灸以下五个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是养生保健强壮的重要穴位。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解溪穴: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的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防止腿部积存废物。
三阴交: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这个穴位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疗效广泛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
阴凌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好啦,这些知识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学会了或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据说学习+分享是知识传播的最好途径哦!
丨声明:文中除特殊标明外,其余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