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两会医声|院士们今年都提了啥?

两会医声|院士们今年都提了啥?

转载 来源 : 医学界 2024-03-07 19:54:02 17
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代表委员都有哪些提案和建议?

 

 


 

今天,2024年全国两会进入第三日议程。“医学界”持续为您带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
 
提升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
 
葛均波院士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带着《提升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铸就全民健康第一道防线》等提案上两会。
 
葛均波院士指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和民众对慢病筛查、控制、治疗的认知差。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手段有限、诊疗能力相对薄弱,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民众对心脑血管慢病的预防和急症的救治需求。基层医疗机构对心血管疾病诊治能力弱,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力不足,缺乏职业教育培训及提升通道。
 
他建议:
 
一、加大基层心脑血管等慢病的科普教育力度,实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提升民众对于心血管病的知晓率。二、省市县乡村筛查联动,完善心血管疾病防治服务体系。三、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及时干预和治疗,在加大基层医疗投入的同时充分应用好现有资源,提升基层治疗效率。四、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慢病防治能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医师报)
 
适度有序放开冻卵和赠卵限制

 

乔杰院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建议,有序开放卵子库服务范畴限制,强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保障体系。
 
乔杰院士建议,第一阶段,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未婚育龄女性自卵冻存限制。
 
第二阶段,国家主管部门依托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捐赠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育龄女性赠卵限制。
 
乔杰院士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国家级的针对卵子等生物资源库的“监管委员会或工作组”,指定专门机构或部门,定期制定技术质控标准,开展资质审批及提请制定法规等,加强对卵子等人类遗传生物资源储存、转运等管理,防止冷冻卵子、冷冻胚胎被自行取走,引发相关法律问题。
 
乔杰院士还建议建立一所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她说,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建立,将成为医学这门学科面向社会大众的重要窗口,在医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医学研究的总结与展示、国内外的交流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科技日报、人民网)
 
加快发展智能康复医疗

 

陈义汉院士
 
针对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受限、推进智能康复医疗存在堵点、医保覆盖智能康复项目偏少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在《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康复医疗的提案》中指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去实现智能康复医疗,是解决当下康复医疗供需矛盾的关键路径。
 
陈义汉院士从加大对康复机器人的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智能康复医疗、扩大和完善医保和保险支付3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针对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智能康复医疗,他指出:一是在现有社区康复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慧养赋能、科技加持”的理念,建立示范性社区智能康复中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康养服务深度融合,提高群众对智能康复医疗的认识程度,使患者能享受到智能化的康复服务;二是通过健全审评机制、完善审评服务、优化审评流程和强化分类管理等举措,加快康复医疗器械审批;三是政府牵头整合资源,促进医院、高校和研发企业紧密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开展智能康复科学相关临床应用及卫生经济学研究。(同济大学医学院)
 
支持温医大等地方院校创建“双一流”
 
李校堃院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带来了关于支持温医大等地方医学院校创建“双一流”的建议。
 
李校堃院士介绍,温州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创眼视光学,创建了集临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全流程式建设模式,但由于“双一流”学科需为一级学科,因此无法入选。而温州医科大学药学学科已经基本具备入选条件,但目前国内“双一流”药学学科入选的高校全部为部属高校。
 
他建议,增设“双一流”地方医学高校培育赛道,结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板块,按照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总体达标的原则,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遴选一批特色学科作为“双一流”学科培育对象,引导地方政府、高校加大投入。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培养对象,在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国家级人才评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为地方医学高校争创“双一流”,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健康强国提供更多支持。
 
李校堃院士还表示:“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康复医学人才缺口大,学科发展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需要更多的资源倾斜与支持。”
 
为此,他建议将康复医学纳入国家一级学科,建立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推动康复医学专业的深入发展,提升康复医学在国家医学体系中的地位;设立康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侧重开展前沿康复医学研究,推动康复医学科研水平提升,培育创新成果,服务康复实践。(掌上温州客户端、人民网)
 
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
 
霍勇教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霍勇提出《关于继续推动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的提案》。他指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患者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复杂,要加快攻克心血管疾病难题,就需要有更加专业化的医生,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落地则尤为重要。
 
“当前,我们国家层面的专科医师培训是空白的,由于有专培需求的医师脱产到基地参加培训,这将势必造成专培医师收入降低,同时,专培试点的学科没有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得部分学科专培的基地管理、基地审核、基地招生、基地培训等工作规范化不同程度受阻,严重影响专培的同质化、普及化,从而阻碍专培制度的全面落地。”霍勇说。一名医生的培养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三个部分,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职业教育,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划培训,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才能够成为医生,而在这个阶段,即使是医生也会分为内外科、全科等,但都不是专科医生。
 
对此,霍勇建议:一是专培基地制定统一化的专培教学体系,让医教协同更完善。二是进一步完善专科医师培训的学位衔接制度。三是建立专培医师的待遇兜底机制,提升专培医师待遇标准。四是建立统一的专培信息化管理平台。(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推动公卫医师处方权落地

 

姚树坤副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递交了《关于推动公卫医师处方权落地,促进医防融合》《关于利用高新科技,推进康复医学智能化高效发展的提案》等多份提案,持续呼吁推动疾病防控体系加快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
 
2023年,姚树坤多次去往基层机构、康养护理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在基层社区里,如何能从前端将慢病患者管起来仍然是个难题,而在需求广阔的康复医疗机构中,特别是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偏远地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
 
针对基层疾病防控力量不足的问题,姚树坤建议通过培训考核的形式,放开与基层公卫医师工作高度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防治处方权,以及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疫苗接种、儿保等工作开展所需的处方权,让公卫医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直接的、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诊疗服务。
 
针对当前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姚树坤建议,强化智能精准康复,5G+居家康复、康养、医养和远程康复管理三位一体的康复体系建设。(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关注“悄悄流失”的骨健康

 

黄伟主任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黄伟带来的是《关于促进新时代骨骼强健工程建设,助力健康中国的提案》。“骨质疏松”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但很少人真正了解它。在我国,骨质疏松存在“一高三低”的现状。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很高,但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
 
骨质疏松发生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髋部骨折是致死率最高的类型,因其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骨骼问题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重要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基本每位老人都会经历,这是一种慢性病,骨骼健康悄悄在流失,但它是可防可治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执业和研究,黄伟建议将骨质疏松症筛查和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骨质疏松症纳入国家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以提高治疗率、知晓率、诊断率。(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优化罕见医疗器械审批流程

 

史伟云院长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带来了多份议案,其中两份和医疗相关,分别建议“重视眼科科普教育”和“优化罕见医疗器械审批流程”。
 
史伟云说:“眼科知识的匮乏让很多患者丧失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我们要加强对眼健康知识的科普,从家庭、从社会、从儿童本身来重视眼健康。让更多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还能保持一双明亮的双眸。”
 
史伟云介绍,今年他还带来了一份关于优化罕见医疗器械审批流程的议案。这类器械因为使用少,所医治的患者少,不具备按照一般器械审评标准提供各类数据的条件,无法按照一般审评标准报请审批。以用于保存捐献角膜的液体为例,每年需求量不超过1万瓶,需求量较小,但却是这部分患者必须使用的液体。
 
史伟云建议,优化罕见医疗器械审批流程、创新小众医疗器械绿色通道,推动角膜医疗器械的保障与完善,将给更多患者带来光明。(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整治“黑救护车”现象
 
吕国悦书记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表示,应加快完善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整治“黑救护车”现象。
 
目前,中国尚未出台非急救转运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明确规定,但是很多城市采取措施推行了非急救转运服务工作。所谓的“黑救护车”一般是指没有正规救护车执照但还在市场上运行的车辆,其乱收费等行为引起民众强烈不满。
 
吕国悦建议,可在省会等大中城市率先开展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试点,建立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呼叫号码、统一受理呼叫、统一指挥调度,对急救与非急救进行分类调派和管理,不断满足患者急救和非急救医疗转运需求。针对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机构中的医护人员执业问题、车辆落籍问题,车载医疗设备购置问题等,吕国悦认为,可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参照《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院后非急救转运有关工作的规定。(中国新闻网)
 
将抑郁症体检纳入医保和学生体检
 
秦和校长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抑郁症防治措施的建议》。秦和建议,将抑郁症体检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在每年学生的体检中增加抑郁症体检项目,加强防与治的结合。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青少年自杀或违法犯罪现象屡屡见诸报端。《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中明确表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秦和表示,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数量攀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澎湃新闻)
 
 
整理丨黄思宇
责编丨田栋梁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伤脚又危险!家里这4种鞋宁可扔掉,也...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