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
低血糖?高血压?
或是脑子哪里出了问题?
很少有人会联想到耳朵。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头晕,是因耳朵里的“石头”掉下来造成的。
耳朵里竟然会长“石头”?当耳朵里的石头掉下来,人会怎样?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耳朵里的石头”。
今日主推好医生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睡觉睡得好好的,翻个身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地晕;
站着、走着没事,一躺下来,眩晕、恶心、大汗立马上身。
如果你有这些情况,那很可能是得了耳石症。
人耳结构复杂,大体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其中,内耳里有一个微扁略长的椭圆形囊(耳石膜),上面有很多碳酸钙结晶,形状像一颗颗小石头,医学上称之为“耳石”。
耳石体积很小,只有20~30微米,还没有芝麻粒大,却很重要。
它能帮助人体感知重力、感应直线加速度,是人保持身体平衡的关键。
比如,坐电梯时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能察觉到自己在上升or下降,这就是耳石在传递信息。
正常情况下,耳石都是乖孩子,老老实实粘附在耳石膜上。
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头受到外力撞击、骨质疏松、局部缺血、患上中耳炎/病毒性迷路炎等耳部疾病时,耳石便有可能掉落下来。
而一旦脱落的耳石,随着淋巴液流动,移位到内耳半规管中刺激到里头的细胞,人就会产生“大地震”般天旋地转的感觉,形成“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头晕是耳石症最典型的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的头晕都是耳石症的“锅”。
那什么样的眩晕才是耳石症呢?可以从3个特征判断:
•头动才晕
耳石症引发的眩晕,和头部位置的变动有很大关系,大多在早晨起床、半夜翻身、偏头、抬头、低头等有头部位置变化的动作时发作。
当姿势保持不变或头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眩晕感消失。
•发作时间短
少则数秒,最长不会超过1分钟,但可以每天反复多次发作。
•良性
能治疗、可自愈,多数人在几天或几周内会好转。
除了头晕,耳石症发作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心慌、出汗等伴随症状。
若你无法确定自己的眩晕是不是耳石症造成的,最好是去医院检查,由医生进行诊断和鉴别。
深圳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耳石症的出现,原因众多。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的人更容易患上耳石症:
不想被耳石症缠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
•不熬夜、少喝酒,尽量别感冒;
•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油腻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
•积极锻炼身体,避免头部外伤或头部加速运动;
•积极治疗耳部原发疾病(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骨质疏松,纠正钙代谢异常。
如果已经确诊了耳石症,又该怎么办呢?
目前,治疗耳石症常见的快速有效方法是——手法复位。
简单来说,就是由医生通过专业手法或借助仪器辅助,转动患者头部,将脱落到半规管的耳石送回到椭圆囊中。
临床上,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具体的复位手法参考如下:
第一步:头伸出做悬垂位,向患侧转头45度;
第二步:头转回中线位,向健侧(没有患病的另一边)转头45度;
第三步:身体向健侧(没有患病的另一边)转动,侧卧,同时头向下转与水平面呈45度;
第四步:保持此头位回到坐姿,含胸低头30度。
手法复位,别看动作简单,医生的经验是否丰富至关重要。
有耳石症的朋友,千万别想着自己来复位!错误的方法和粗暴动作可能导致耳石异位,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总而言之,耳石症虽不致命,但也别不当回事,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出汗等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才是上策。
参考资料
[1] 孙虹,张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第九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杨茂有,朱大诚. 解剖生理学[M]. 第三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 曾昭龙,陈文明.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4] 林海燕.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护理路径[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