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新药层出不穷,二甲双胍“C位”不变
近年来虽然有许多降糖新药上市,但是二甲双胍自从上市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仍然稳固占据着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一线位置,各国指南均推荐其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和全程用药。
上周跟大家分享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二甲双胍的降糖功效,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新发现的一种潜在降糖机制 —— 可促进葡萄糖通过粪便排泄。
更多详情请点击《神药不神,原来是肠道君作祟!二甲双胍降糖效果为什么不好了》
目前已发现的二甲双胍改善高血糖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
●促进肌肉中葡萄糖的吸收延缓葡萄糖经由胃肠道的吸收;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增加周围组织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增加外周葡萄糖的利用以及抑制肝、肾过度的糖原异生。
不久前,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期刊《糖尿病诊疗》(Diabetes Care)发表了一项题目为“Enhanced Release of Glucose Into the Intraluminal Space of the Intestine Associated WithMetformin Treatment as Revealed by [18F]Fluorodeoxyglucose PET-MRI ” 的研究中,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院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部Wataru Ogawa教授和放射学部Munenobu Nogami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PET-MRI技术新发现了二甲双胍的一种潜在降糖机制:促进糖尿病患者将血液中的糖,通过肠道排到粪便中。
在这一项回顾性的研究中,日本神户大学(Kobe University)团队借助了最先进的18F-FDG PET-MRI(最近开发的成像方法,具有更高的配准准确性和高软组织对比度)对在2016年~2018年间在神户大学医院做过FDG-PET-MRI检查的患者中找到244名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筛选出24对年龄、体重指数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都相互匹配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A组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而B组则在用药方案中不含二甲双胍进行研究。
经过研究发现,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A组),空肠、回肠和左右半结肠中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都明显大量积累,而对照组(B组)患者的体内仅仅在膀胱和肾盂处有明显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聚积。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在肠道和肠腔内的累积情况,发现在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回肠末端的肠内(粪便及其他内容物中)会积累更多的葡萄糖,而两组患者“肠壁”中葡萄糖的积累则没有显著差异。
对此,研究团队推测,这些结果意味着,当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可能会更多从肠道进入到粪便中,最终排出体外。
作为经历过半个世纪考验的药物,近年来,二甲双胍在封神的路上越走越远。而这项全新发现不仅进一步的揭示二甲双胍对肠道血糖的影响,拓展了我们对二甲双胍生物学作用的认识,更为降糖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引用:
Yasuko Morita et al. Enhanced Release of Glucose Into the Intraluminal Space of the Intestine Associated With Metformin Treatment as Revealed by [ 18 F]Fluorodeoxyglucose PET-MRI , Diabetes Care (2020). DOI: 10.2337/dc20-0093
编辑: Lena Susie 美编:Su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