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首个儿童零食标准出炉!其实,这个“隐形威胁”成年人也中招

首个儿童零食标准出炉!其实,这个“隐形威胁”成年人也中招

转载 来源 : 糖与健康 2020-05-29 15:42:18 8058
作为两顿正餐之间的小加餐零食,大人小孩都爱吃! 但是,一说到零食,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各种袋装膨化食物,高含糖的甜食、烘焙、油炸食品和各种添加剂、色素。尤其是对宝妈

 

 作为两顿正餐之间的小加餐——零食,大人小孩都爱吃!

 

但是,一说到“零食”,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各种袋装膨化食物,高含糖的甜食、烘焙、油炸食品和各种添加剂、色素”。尤其是对宝妈、注重健康的人生而言,眼花缭乱的食品添加剂就像是心里的刺。

 

据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家长给孩子买零食先翻配料表

 

图片3.png 

(图片来源:《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

 

在5月17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正式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在新标准中首次将“零食”的定义描述为:零食(snack food)是指正餐以外,用于补充营养(或平衡营养)、放松悠闲、愉悦心情的食品。首次提出儿童零食营养健康要求

儿童零食营养健康要求
 

1. 儿童零食不能含有反式脂肪酸

2. 不能使用经辐照处理的原料

3. 少盐、少糖、少油

4. 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

5. 零食不能崩到小牙

6. 强制标出过敏原

 

对于以上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蔗糖添加量的限制以及标准中首次提出的,儿童零食的食品添加剂指标向婴幼儿辅食标准看齐,不允许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甜味剂。

 

图片2.png

 

(图片来源:《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

 

 

 
关于糖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高糖带来的危害备受关注,“抗糖、戒糖”几乎成了全民话题。许多食品产业纷纷推各式各样的“无糖食品/饮品”,并备受青少年、健身爱好者、肥胖人士的青睐。

 

QJ6246124877.jpg

 

 

而许多人也会在日常饮食方面有意识的挑选“低糖、无糖、零糖、低脂肪”类的健康食品,希望能避免糖摄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健康威胁:“隐形糖”的摄入。

 

 
什么是“隐形糖”?
 

 

打着“低糖”甚至“无糖”的招牌,吃不出甜味,实际却是含糖大户

——“隐形糖”

  u=2314440978,929232113&fm=26&gp=0.jpg

 

 

 
首先来了解下多数商品的“无糖”定义
 

 

 

 

根据国家《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ml中的糖类含糖量少于0.5克即可称为“无糖”。

 

所以“无糖”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不含糖。而只是不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容易引起血糖快速升高的单糖或双糖,却可以含有木糖醇、山梨醇、阿斯巴甜、甜蜜素、甜菊糖等食糖替代品,也称为代糖。也可能含有淀粉水解物如 糊精、麦芽糊精等。

 

QJ6283938936.jpg

 

很多人认为这些代糖热量低,甚至无热量,对血糖影响小,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可以放心食用。实际上像一些无糖软饮、可乐中所添加的代糖,它的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它的甜味刺激味蕾传向大脑,而大脑却得不到真正的糖激发,这些不一致的信号会导致食物障碍和代谢紊乱。

 

在一项美国糖尿病协会发表的研究中指出,经常饮用“无糖汽水” 可能导致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36%,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67%。

 

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网页截图)

 

 

 
如何避开“隐藏高糖“陷阱
 

 

1
看食品标签

 

有些产品会在包装上非常直观的注明其含糖量及营养成分,便于选购。但是如果遇到厂家都不公布其含糖量我们该怎么选呢?

 

很简单,可以通过“食品标签”来获取其糖分的比例。因为食品包装上,成分是必须要按照添加的比例从高到低排列的,也就是—— 含量越高的成分排的越靠前。当然,不光只是要看蔗糖、白糖,还要注意含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蜂蜜等成分。

 

此外,还要关注食品营养成分表上的能量、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等。如下图↓

 

 微信截图_20200528160901.png

 

2
辨别食品添加中糖的不同名称

 

糖可分为四种,即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而单糖又分为果糖和葡萄糖。但不是所有糖都会以“糖”命名,比如:蜂蜜、果汁;同理,不是所有名字有“糖”的都算糖,比如:聚葡萄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等,它们都属于纤维。

 

所以,除了查看食品标签,还要学会辨别许多不同名称的糖分。

 

以下成分全部是糖:
 

 

无水葡萄糖、麦芽糖、甜菜糖、红糖、甘蔗汁晶体、蔗糖、焦糖、玉米甜味剂、玉米糖浆、玉米糖块、糖粉、角豆树糖浆、白砂糖、椰枣糖、德梅拉拉糖(Demerara sugar)、葡聚糖、葡萄糖、糖化的麦芽、乙基麦芽酚、蒸干甘蔗汁、果糖、果汁、浓缩果汁、半乳糖、葡萄糖块、黄绵糖、黄绵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蜂蜜、转化糖、乳糖、麦芽糖糊精、麦芽糖浆、甘露醇、枫树糖浆、糖蜜、黑糖、棕榈糖、原糖、精制糖浆、大米糖浆、山梨糖醇、高粱糖浆、糖、糖浆、天然粗糖、黄糖。

 

上述名称都可以称为“糖类物质”。虽然说这些不同类型的“糖”,产生的影响不同。但对于想戒糖、控糖、想大幅降低糖摄入量的人来说,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ADA] Diet Soda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MESA)

https://care.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32/4/688 

 

编辑:小树  审稿:林涛

 

———— / END / ————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