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又被称为“慢病之王”、“百病之源”,人类与糖尿病缠斗数千年,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一路走来,我们是如何认识并治疗这种疾病的呢?
糖尿病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发现—遗忘—再发现的无数次循环,从其总的发展看,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
古代,为“经验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表现进行了最原始的描述,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治疗经验,以当地的植物、生物等原料作为药品来治疗疾病。
16至18世纪,为“化学药物兴起”阶段。在这段时间内,糖尿病被证实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19世纪,”胰岛素使用”阶段。经过科学家的各项论证,人们初步认识了胰腺对于葡萄糖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在糖尿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的异常。胰岛素的出现,在糖尿病研究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20世纪,为“综合技术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从总体上对糖尿病及其代谢状况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治疗药物增多,临床医生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整体上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疗水平。
公元1874年,古埃及学家埃伯斯(Georg Ebers)发现了一本写在纸莎草上的古埃及医书。
书中记载了一种症状为“多饮多尿”的疾病,还阐述了利用谷物、水果和甜酒进行治疗的过程。经考证后,该书创作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载。
而在我国,《黄帝内经》中有对糖尿病的相关记载——“消渴病”。主要症状是烦渴、多饮、多食、多尿、疲乏等,其大体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糖尿病,但范围更广一些。
而对于现在防控糖尿病所提倡的“饮食疗法”,早在唐朝,一位名叫王焘的医学家,就曾利用饮食疗法为父亲治疗“消渴病”,并将过程记录在自己的作品《外台秘要》中。
1869年一名德国医生Paul Langerhans发现人体胰腺存在“胰岛”,能够分泌胰岛素,由此揭开了糖尿病近代研究的序幕。
1889年,第一个关于治疗糖尿病根本性的奇迹——胰岛素出现,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奥斯卡•闵科夫斯和约瑟夫•冯梅林两位科学家,在实验中切除了狗的胰腺,意外的证明了胰腺与糖尿病的关系。
随后,各国的科学家都纷纷投入对胰腺分泌物的提取研究,并提前将这种物质命名为“胰岛素”。
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廷等人首次成功地从动物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并应用于临床,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班廷医生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22年,一位名叫兰纳德·汤姆森的14岁孩子接受了胰岛素注射治疗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他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患者。
PS.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将每年的11月14日(班廷医生生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以纪念他为糖尿病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2007年,“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
二甲双胍诞生于1922年,同年人们发现了胰岛素,它因此被冷落近半个世纪,直到2005年正式被国际医学界接受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始终致力于攻克糖尿病这一世界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从最初单纯的延长生命,发展到强化降糖的同时保护胰岛细胞功能,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治疗方案也逐步推进为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糖尿病综合管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及病情监测。
而2019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强调,为了加强糖尿病护理,患者和医护工作者应该从首次综合医疗评估、后续评估和跟踪、评估并发症和管理并发症的角度,共同聚焦在如何优化生活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