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信息记录,陆巍违规之处包括“未按规定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未按规定填写、保管病历资料,或者未按规定补记抢救病历。”处罚包括警告、暂停执业6个月、罚款人民币3万元。
记者今日从上海市卫健委监督所了解到,对于陆巍医生的处罚结果为警告并暂停执业6个月,罚款三万元。处罚事由是未按规定告知患者替代方案等信息、未按规定填写保管或补记抢救病历等。
对于陆巍是否过度医疗、是否与相关机构存在利益关系没有提及。监督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是否继续调查、如何调查,会听从上海市卫健委的安排。
陆巍因未充分告知
病历记录保管等问题被罚
4月1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张煜发表长文,质疑上海新华医院普外科医生陆巍在治疗过程中超适应症乱用药、向患者推荐不必要的基因测序与不合规的细胞免疫治疗。该文的发布与删除引发轩然大波。
4月19日,国家卫健委表示立即组织调查核实。
4月19日,国家卫健委回应称将组织专家对此事进行调查核实。
4月27日,国家卫健委调查结果出炉:陆巍医生治疗基本符合规范!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长焦雅辉在发布会上披露,国家卫健委组织了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对患者的病例以及整个治疗过程进行一个专家和同行的评议。经认真负责的评议后,认为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治疗原则基本上都是符合规范的。至于陆巍医生是否在诊疗中有利益输出问题,责成上海市卫健委进行调查,如果查实,绝不护短,必将严惩。
随后,北医三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张煜医生也已停诊。
但是,张煜医生并不认同国家卫健委的调查结论。
5月5日,他公开发出“挑战书”,要求国家卫健委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和专家团对陆巍医生事件进行辩论,他要“舌战群儒”。并且立下“军令状”,如果输了就请吊销他的行医执照,终生不再行医。如果赢了,请换个专家组并公开调查流程。
5月8日,患者马进仓的女儿抵达上海新华医院封存其父病历,并准备针对NK治疗一事报警和信访,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展开调查。
5月9日,张煜再次怒而发文,称:
“这一年多看见的形形色色的癌症患者的治疗,震惊的我无话可说,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从没见过这么多的医生为了利益连脸面都可以不要,坑蒙拐骗的手段都可以用,哪有一点当医生的样子。
请记住,我们可是医生。很多医生够厚脸皮,一边号称指南落后,一边用着早就被指南证实低效并淘汰的药物和方案治疗患者,为的是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欺负的就是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别的行业利用信息差赚钱没什么问题,医学行业用这种信息差赚钱叫做道德沦丧。这样的医生毫无怜悯之心,只有虎狼之欲。当同行胡乱诊治,随意胡来,甚至不惜损害患者生命。如果大家都视若无睹习以为常,只能让不良医疗行为的气焰越来越嚣张。”
乱花迷眼的纷纭舆论中,人们的焦点高度集中在上海卫健委的最后调查结论上。也就是说,这起事件的黑还是白,就在于陆巍医生在推荐的超适应症诊疗中有没有利益输送。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终于,上海市卫健委监督所公开了对于陆巍医生的调查处罚结果:对陆巍的行政处罚决定,处罚事由为未按规定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以及未按规定填写、保管病历资料,或者未按规定补记抢救病历。
处罚决定显示,陆巍违反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以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上海市卫健委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二)项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第(四)项,对其处以暂停执业6个月与警告处罚,罚款人民币3万元整。
同时,上海新华医院也被罚款4万元。
外界对于陆巍的争议还包括他是否存在过度医疗、与相关机构存在利益输送问题,不过这一处罚结果中未曾涉及。
NK治疗企业违规擅自执业
罚款165万
据报道,青海胃癌晚期患者马进仓生前经推荐,在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展了NK细胞免疫治疗。该收费治疗是否合规备受争议。
近日,上海长宁区卫健委官网公布了对于该公司的处罚结果。该公司因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处罚结果是没收违法所得150000元,罚款人民币1500000元,罚没款合计1650000元。
医患关系
会因此次事件更加恶化吗?
应该看到,张熠医生的初衷是好的,同行之间的质疑本没有什么,但是舆论的导向已经不受他控制。
图源:微博@肿瘤内科张煜医生
其实大家都知心知肚明,大多数的肿瘤结局都是人财两空。之所以一开始拼尽一切,到最后不甘接受,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我国肿瘤的治疗,大多没有纳入医保,或者纳入医保的都不是最新的治疗方法,比如基因检测,至今仍然只能自费。
经济问题是一切医疗问题矛盾的根源。坦白的说,普通老百姓,要还几十年房贷,本就经不起变故,这时候家里再有个肿瘤晚期患者,必然就会发生这一事件中的矛盾问题。因医生冲在前方,风险全部由一线医生承担。患者对疾病的焦虑,还有对费用负担的怨恨,最后全部转嫁到医生头上。
不良媒体就在当中扮演着同情弱者的浓重角色,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要么是过分拔高医生,推上神坛,要么是一棍子打到蒙尘,激化矛盾以搏流量。
此外,医学中唯一确定的一件事或许就是医学的“不确定性”。行医越久,越明白个体间的异质性有多大,无法预料的情况有多常见。但想让患者理解这种“不确定性”,或许最直接的办法便是让患者对医疗人员建立足够的信任。相信医生无论如何都是为了患者,相信所有的意外都是医生拼尽全力后所不能挽回的“医学局限”。
可现实是,现代社会人们更愿意相信“逐利”是最真实的人性。当人们面对自己所不熟知的领域,面对信息不对称的时刻,难免产生戒备心,比如装修怕以次充好、修理电子产品怕被更换元件。只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性带来的结果至多是花了冤枉钱,而在医疗领域,却是自己和至亲的生命。
作为患者家属的马荣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其实自己也感到难过,这一举动是不是会令一些尽职的医生不得不面对更多来自患者的怀疑。”我们相信人性本善,患者和医疗工作者都怀着共同的初心和目的——“解除病痛”。
这起事件,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没有赢家。医生的形象无可避免的都受到了损害,医生在患者的心中多了一个赚黑心钱的定位,从而导致病人治病的依从性极大降低。比如前些日子,湖南某房地产老总拒绝医生住院治疗而心梗死亡,就是惨痛的印证。
(文章整理自 新京报、医脉通、梅斯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