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熬夜、一吃辣,嘴唇就冒出一串透明小水泡,又疼又痒还流黄水,下意识就归罪于“上火”。
但你知道吗?这看似普通的上火泡,其实跟火没多大关系。
而是一种叫单纯疱疹病毒的家伙在你嘴唇上安家落户了,甚至会跟你一辈子、还传染给别人——它有个专业的名字叫“口唇疱疹”。
今天教教你该如何应对这个难缠的家伙!
戳下图,预约医生
↓↓↓

上火其实是中医概念,是指一个人体内热气过盛了,导致出现了各种热象症状,比如口干、喉咙痛、长痘、失眠、便秘等等。
但是90%的嘴唇水泡,都不是上火引起的。
那一个个透明的小水泡其实是由“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引发的常见皮肤病。

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1型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率高达78%,会终身携带。
只是这种病毒非常狡猾,一旦感染,它便化身潜伏的特工,平时安安静静,不惹麻烦,就躲在神经节里睡大觉。
但只要你身体免疫力下降时,比如——

病毒便立刻醒过来,顺着神经跑到嘴唇周围,疯狂复制,最后变成一串让人难受的小水泡。
口唇疱疹是病毒感染所致,人喝再多凉茶也杀不死病毒,最多只能暂时帮你缓解不适。
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自己是上火长泡反反复复而已。


1型单纯疱疹病毒是个妥妥的“社交达人”,它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感染病毒不代表就一定患病,由于人体具有免疫力,大多数人都能和这种病毒“和谐共处”。
一旦免疫力下降,病毒占领主场,有一部分人便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

想区分口唇疱疹和普通上火,其实很简单,看看有没有这3个典型信号:
▶发作前有预警
在水泡出现前1-2天,嘴唇周围就会开始出现一些动静:
局部有点痒、有点麻,像有小虫子在爬,还可能有点灼热感,摸起来比其他地方温度稍高。

这个时候千万别用手挠抓,一旦你抓了,就掉进它的陷阱,病毒会扩散,水泡可能长得更多。
▶水泡也有特点
口唇疱疹的水泡一般是一堆透明的小水泡,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大多长在嘴唇边缘、嘴角,偶尔也会出现在鼻孔周围。
水泡破了之后还会流出清亮的液体,然后慢慢结痂。

而单纯“上火”长出来的水泡多为单个或散在的小水疱,一般出现在舌面、口腔黏膜等位置。
▶反反复复最烦人
每一个合格的前任应该像死了一样,不再打扰彼此的生活,但是口唇疱疹偏不,时不时就要出现在你的生活。
有数据显示,感染1型单纯疱疹病毒后,有大概20%~40%的人会在嘴唇和口周区域反复出现这种单纯疱疹。
一旦你免疫力下降,例如劳累,熬夜,醉酒,心理压力过大,身体有其他疾病影响,或女性生理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下,病毒就容易复发。

从痒麻预警,到水泡冒出,再到水泡破裂、结痂,最后慢慢愈合,过程虽然不算严重,但又疼又影响外观,还可能传染给别人。

必须接受一个现实,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没法彻底根治,但也别慌。
首先,教你3招应对正在发作期的口唇疱疹。
目的是帮你减轻不适感,还能避免传染给家人朋友!
▶刚有感觉时——
在嘴唇刚出现痒、麻、灼热感时(也就是病毒刚“苏醒”时)就该下手了。
这个时候搬出抗病毒药膏是王道,可以口服阿昔洛韦类抗病毒药物治疗——能抑制病毒复制,让水泡少长一点,愈合快一点。

这就像给病毒"浇冷水",越早用效果越好!
▶水泡破了后——
如果水泡不小心破了,别用手摸、别撕结痂,不然容易留疤,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蘸点生理盐水轻轻擦拭,保持局部干燥清洁,也可以涂一点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

另外,别用口红、唇膏,避免刺激伤口,就让它好好愈合吧。
戳下图,预约医生
↓↓↓
▶做好隔离——
如果正在发病、有症状,传染风险就更大,所以发作期间可以做的是
①避免亲吻他人,尤其是嘴唇和破损皮肤;
②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餐具、杯子、水瓶、毛巾、唇膏和剃刀;
③积极处理疱疹和口水接触过的物品,注意烫洗和消毒。
其次,日常的预防更重要,别让病毒有醒过来的机会。
既然口唇疱疹跟免疫力下降有关,那预防的核心就是——

▶增强免疫力:
每天睡够7小时,病毒最怕规律作息;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C,给免疫系统充能;每周3次运动,让白细胞更活跃。
▶减少刺激:
▶心理调节:
总之只要我们科学应对,就能把它“驯服”成无害的存在,和病毒和平共处。
审稿专家

▍图片来源:Soogif、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还想知道更多就医冷知识,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