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丨 星期一丨二月初十
1、聚焦年轻人群睡眠障碍:专家建议成年人最佳睡眠7、至8个小时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睡眠门诊了解到,睡眠障碍人群呈现发生率升高、患病人群年轻化等新特点。此外,“喝酒助眠”“白天补觉”等一些常见的做法其实存在误区。
专家建议成年人最佳睡眠7至8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小学生10个小时。减少睡眠时间,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澎湃新闻)
2、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内低风险地区持绿码通行,不得加码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2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春运已安全结束,当前,国内低风险地区持健康通行“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有序出行,各地不得擅自加码。(新华视点)
3、接种新冠疫苗有哪些不良反应?中疾控解答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现在监测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的反应和全身的反应。其中,局部的反应,是接种之后会出现疼痛的情况,有的会出现红肿,有的会出现硬结,这些局部的反应都不需要处理,会自行痊愈;全身反应表现相对多的,一个是头痛、乏力,有的还会出现低热的情况。(澎湃新闻)
4、中疾控:全球疫情持续流行,打过疫苗后仍需戴口罩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2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由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流行,国内疫苗接种率较低,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或物品入境,仍有导致在境内传播的风险。因此,我国在人群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场所,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并遵循各地的具体的防控措施要求。(新华视点)
5、国家卫健委:将大规模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关于60岁以上人群接种,部分地区在充分评估健康状况的情况下和被感染风险的前提下,已经开始为60岁以上身体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开展接种新冠疫苗。同时,疫苗研发单位也在加快推进研发,在临床试验取得足够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以后,我们将大规模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北京日报)
6、我国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新冠疫苗接种达7000万人次
截至3月20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新冠疫苗接种7495.6万剂次。如今我国新冠疫情取得了有效控制,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新冠和常见传染病的共同防控,成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全新考验。
因此今年我国要继续大力推进流感疫苗接种,保护流感高风险人群,降低流感与新冠病毒共同感染的机会。(北京日报)
7、患者捐遗产被收20万:律所退款17万,要求不再向媒体反映
3月21日,“癌症患者捐遗产被收20万元咨询费”当事人反映:上午,范某良等三人突然上门,要求其签写“不向媒体反映”协议退还17万元,称只是给司法局看,并现场要求握手合影。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