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好医生
肝胆胰肿瘤是发生在肝脏、胆道和胰腺等部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通常呈现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不佳等特点。尤其是在中国,肝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全球每年有74万新发病例,其中约55%在中国,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挑战。
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李晓武,作为肝胆外科领域的专家,他深知这一现状的严峻性,选择深耕肝胆胰肿瘤领域40载,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方法、新途径,并致力于通过早期筛查、个体化精准治疗以及全方位的患者管理,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李晓武 主任医师/科主任
深圳大学总医院
肝、胆、胰肿瘤的精准化个体治疗。
深耕四十载 挑战与坚守的肝胆外科之路
李晓武的从医之路,似乎始于一次偶然的选择,但坚持临床深耕40载,却又有着偶然中的必然。高考报志愿时本有意投身工科领域的李晓武,却意外被医学院提前批录取,从此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个年代,医生、教师、农业被视为“冷门专业”,但李晓武却未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深知,医学是一门关乎生命与健康的崇高事业,能够直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成就感是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
“从医这么多年,每当看到病人通过治疗重拾信心,甚至康复出院,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李晓武感慨地说。正是这种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对患者的深切关怀,让他选择在肝胆外科领域深耕,并专注于肝胆胰肿瘤的诊疗,不断追求卓越。
原本打算当一名外科医生,大学毕业后从事普外工作的李晓武,在华西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内肝胆外科治疗水平的不足,尤其是面对复杂的肝癌、肝内胆管结石和胰腺癌等疾病时,治疗手段相对粗糙,便逐渐萌发了扎根肝胆外科的想法。为了提升治疗水平,他毅然决定赴美深造,这一去就是六年。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更激发了他回国后推动国内肝胆外科事业发展的决心。
回国后,李晓武加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并迅速成为肝胆外科领域的佼佼者。他每年主刀400余台大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他还坚持临床与科研并进,致力于科研创新,在胰腺癌微环境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及肿瘤外泌体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了150余篇SCI论文,主持了多项国家、省、军队的重大课题,曾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众多荣誉。
以患者为中心 引领个体化精准治疗新实践
面对肝胆胰腺瘤的诊疗,李晓武深知传统治疗手段的局限性。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他创新性地提出了“肝胆胰肿瘤”个体化诊疗模式。
李晓武介绍道,“肝胆胰肿瘤”个体化诊疗模式在运用了现代精准医学的手段的同时,也综合考虑了患者的各项临床特征,可广泛适用于各阶段的肿瘤患者。这种治疗模式不但可以提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大大降低了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
在治疗方式上,李晓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主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病情、身体状况、心理状态都各不相同。”李晓武说,“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治疗方案,而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在他的带领下,深圳大学总医院肝胆外科团队通过综合运用手术、介入、靶向等多种治疗手段,为众多肝癌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曾有一位来自湖南的胆管细胞癌患者,在湘雅医院接受手术后复发,并出现肺转移。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然而,李晓武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仔细研究了患者的病历和影像学资料,决定采用个体化诊疗模式进行治疗,通过局部穿刺获取肿瘤细胞进行药敏实验,李晓武发现患者对某种靶向药物更敏感。于是,他迅速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更换了该靶向药物。仅仅两周后,该患者的肺上病灶就消失了,肿瘤也明显缩小。这一成功案例不仅让患者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也进一步验证了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有效性。
对于能够手术的患者,李晓武建议还是要尽早手术,因为手术仍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且术后长期生存率相对较高。而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他则推荐采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结合介入治疗和局部治疗等多种手段,以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李晓武看来,除了专业的医疗手段外,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精神愉快可以激发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更好地对抗癌细胞。因此,他常常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得了肿瘤,不一定意味着世界末日。如果能够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带瘤生存也可以活得很精彩。”李晓武也分享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位重庆的老病人,在过去的十二三年里经历了七十余次的手术和射频治疗。尽管病情多次复发,但该患者在他的指导下坚持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定期随访,最终实现了长期的带瘤生存。“还有个老患者之前治疗的时候60岁,如今75岁了,我还时常看到他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点滴。”李晓武分享道。
坚守医者初心 勇担育人带教使命
面对肝癌患者往往发现即晚期的困境,李晓武强调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他指出,乙肝患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每半年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癌变。此外,他还积极参与门诊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肝癌预防的认识,共同构建起生命的防线。
同时,作为博士生导师和肝胆外科的科主任,李晓武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医学人才的重任。他始终将临床带教视为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
“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学科。”李晓武说,“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掌握技能、培养思维。”李晓武将学科的整体发展视为己任,他深谙“传帮带”的重要性,无论是通过手术现场的细致指导,还是门诊中的默默观察与适时点拨,对年轻医生的问题有问必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注重临床实践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双重提升,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索医学课题,特别是在处理病人时展现出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成为其教学的一大亮点。李晓武坚信医学之路需持续学习与积累,他以身作则,不仅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基础、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高尚的医德情操。
在他的引领下,众多年轻医生迅速成长为肝胆外科的中流砥柱,不仅传承了他的医术与医德,更将这份医学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医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进步。
回望自己的从医之路,李晓武感慨万分。从最初的青涩医学生到如今的肝胆外科专家,他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磨砺,但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信念和追求。提及未来,李晓武表示,他将继续深耕肝胆胰肿瘤领域,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和光明。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医生详情
针对肝胆外科的肿瘤患者,治疗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A:针对肝胆外科的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主要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
早期筛查:对于乙肝等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以便早期发现肿瘤,提高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和中期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长期生存率。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采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作为主要手段,以控制病情进展。
介入治疗:包括局部治疗、皮脂消融等,适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肝癌患者而言,治疗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A:对于肝癌患者而言,治疗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
心态调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认识到肝癌是可控的慢性疾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治疗效果。
正规治疗: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长期管理:肝癌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定期随访和复查,与医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药物、介入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