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好医生
“爱心、真心、用心”,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郑志刚说,这六个字是从医之路上激励着他前进的座右铭,也是成为一名患者眼中“好大夫”的奋斗目标。从事骨外科、小儿及矫形骨科临床工作23年来,他也始终不忘从医初心,在工作中无私奉献,帮助了无数骨科患者重拾健康生活。
郑志刚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骨伤科小儿骨科副主任中医师
擅长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髋关节发育不良、脑瘫、脊柱畸形、多指趾畸形、儿童肢体发育畸形等疾病的诊治,以及儿童各种创伤骨折、脱位和成人骨科疾病的微创治疗。
01.终身学习永不悔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郑志刚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从爷爷辈开始,家里就有很多人从事教师职业,却从未有人从事医学工作。在家里的支持下,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憧憬之情,高考填志愿时郑志刚便义无反顾填报了医学院校,之后顺利进入湖北中医学院中医骨伤专业学习。
1999年毕业后,郑志刚就进入骨科科室工作,后来又到了小儿骨科,从此便与小儿骨科结下不解之缘。“骨科技术在不断发展,治疗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AO原则向BO理念转变,还有CO的治疗原则;微创技术也在发展,不学习根本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再者,疾病也在不断变化,最开始我接触到的是骨折、脱位的患者比较多,受环境影响,现在脑瘫、发育畸形的儿童患者也日益增多,这就需要不断精进技术提升自己。”
郑志刚深知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在提升医学技术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歇。为进一步精进技术,郑志刚还曾先后赴往武汉同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郑州骨科医院进修,学其所长。“进修学习期间,在业内专家的指导下,不仅临床技能得以提升,科研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无论是在哪个医院,我在医院医生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待医学事业的严谨,对待病人的耐心、用心,这些使我受用终生。”
如今,郑志刚已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骨科医生,也是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骨伤科中心小儿骨科科主任。医学的发展需要传承,作为科室的带头人,“言传身教”就是他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的关键词,“作为带教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只有自己做到位了,才能要求别人。再者,我在给自己定目标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给自己定目标,让他们把临床和医学文献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做标记并拿出来讨论,督促他们成长。”
02.精准治疗骨科疾病患儿
迄今为止,郑志刚已在从医的路上深耕了23年,擅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髋关节发育不良、儿童肢体发育畸形、儿童创伤骨折和脱位等疾病的诊治。他坦言,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更多骨科患儿摆脱病痛的折磨,这就是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价值。
在郑志刚看来,儿童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童骨折和成人骨折在治疗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两者最核心区别在于‘骨骺’,这是儿童骨骼生长‘发源地’,一旦造成骨骺损伤,就有可能危及到生长和塑形潜力。因此,儿童骺损伤无论是损伤机制、诊断、治疗方法选择以及预后评估等各方面与成年人相同部位骨折的处理有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
“我曾遇到一名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在其他医院治疗后不见好转,之后便辗转来到我所在的医院治疗。”郑志刚说,由于患儿在骨折初期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找到他治疗时为时已晚。“最后患儿出现了并发症,早期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没处理好,后期出现Volkmann挛缩畸形。”郑志刚惋惜道,骨科患儿的诊断和治疗应更加规范化,如果照搬成人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治疗,就有可能给患儿带来医源性损伤,甚至造成终生难以补救的“灾难”。
围绕着把“小儿骨科做细、做精、做实”这一目标,作为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骨伤科中心小儿骨科科主任,郑志刚正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特色团队。“科室里每个医生都有其特长和优势,有的医生擅长手法关节治疗,有的擅长先天手部畸形、脑瘫,我打算根据每个医生的特色设立小专科,从医、教、研等方面让每个人有所发展。”郑志刚介绍,当前,罗湖区中医院骨伤科已经是广东省重点专科,小儿骨科专科也积极创建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
03.给患儿看病要耐心
凭借着精湛的医学技术和2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郑志刚名声在外,每年都会有众多患者慕名前来找他看病。
由于“小儿骨科”的科室特征,郑志刚遇到的几乎都是16岁以下的患者。面对看病的患儿,他也有“诀窍”。“最大的窍门就是要有耐心,先跟孩子玩一会儿,转移他的注意力。等他放下戒备了,再了解病情就会事半功倍。”郑志刚说,很多孩子还小,不懂得表达,一个简单的“痛”可能有不同原因,这考验着医生的临床经验,也需要医生耐心细致观察病情。
郑志刚回想起去年遇到了一位练习舞蹈致使手臂摔伤的10岁患者。患者及家属在其他医院救治不见好转,并建议做手术,家长不想给孩子做手术,辗转求医,最终在他人的介绍下找到了郑志刚,然后通过“中医正骨传统”手法复位给小孩治疗。经检查评估,患者病情为“骨折+脱位”,摸清症结后就好“对症下药”了。“我采用了急诊手法复位,并采用石膏进行固定,‘零切开’不用手术就能治愈,现在她已经恢复如初了。”郑志刚说。
回顾23年的从医历程,郑志刚怀满热情并充满感恩。他说,作为医生,只有做到“用心、真心、爱心”,才能真正成为患者眼中的好大夫。兼具医生、带教老师、科室主任等身份,未来,他也将在继续坚持在临床一线,做好科室管理工作,培养医学骨干人才,尽己所能,全心全意为更多地患者服务。
点击预约挂号
↓↓↓↓↓↓
A:手臂断了多为临床中的手臂前臂发生骨折。骨折讲究“八字方针”,手臂断了,首先要进行复位,第二个是固定以及功能锻炼。如轻微的、比较稳定的骨折可做固定。固定方式多选择石膏、夹板或者三角巾悬吊。如果骨折不稳定、明显错位,可能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前往专业的医院,由医生根据骨折的情况来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A:膝外翻即X型腿,就是两个膝盖并在一起,而两个踝关节不能并在一起的畸形。引起膝外翻的原因一般分为三类:
(1)佝偻病会引起膝外翻;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会造成膝外翻的情况;
(3)外伤、骨折,容易造成迟发性畸形,也容易造成膝外翻。膝外翻根据年龄阶段、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孩子在出生之后是膝内翻,到2岁之后变成膝外翻,3-4岁的时候,是膝外翻的最大加重时期,到7-8岁之后自然又能回归到正常情况,所以有时候需要判断它是生理性膝外翻,还是病理性膝外翻。成人之后因为骨质的变形造成的膝外翻畸形,采取的治疗方法又不一样。
A:扁平足的产生原因现在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比较肯定的,小孩很少用赤脚去走路,穿鞋行走足部没有受到复杂的地面刺激,导致足弓发育减慢,所以小孩多鼓励赤脚行走,接受不同地面的刺激;小孩如果已经出现有平足要去足踝专科就诊,根据医生的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如进行功能锻炼。
A:X型腿、O型腿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发育有关。因为孩子在母体子宫内空间比较狭小,所以整个腿保持一种弯曲的状态,出生之后孩子的腿都是呈现内翻,都是一种O型腿,即踝关节靠拢,膝关节不能靠拢。在1岁之内的孩子都是O型腿的表现。随着负重和外力的刺激,孩子的腿慢慢到1-2岁之后,自然就变成膝外翻,就是X型腿,到2-4岁都维持膝外翻的正常角度。到7-8岁之后,又自然的从膝外翻慢慢的回归到正常。所以X型、O型腿本来是生理的、自然变化的情况,但是也有病理性的原因会造成X型腿、O型腿,具体如下:(1)如孩子先天性的缺钙、佝偻病,是病理性的膝内翻。2岁之后腿还是膝内翻,考虑病理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要正确的治疗,排除针对性的原发病之后,要给他做支柱的固定和矫形;(2)长期的肌肉牵拉,姿势性的如很多人采用W坐姿、盘腿,容易造成膝内翻和膝外翻,这种情况就要改善不良的负重姿势和肌肉牵拉;(3)外伤造成的,外伤造成骨骼发育变形,也容易造成膝内翻和外翻,这种情况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可通过骨骺的阻滞,引导孩子正常的发育,后期如果骨骼发育成熟,可以通过截骨矫形来改善膝内翻和膝外翻的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