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好医生
“我从医那么多年,最让我自豪的事情就是能够完全按照循证医学的依据进行诊治。我从部队医院退役以后来到天佑医院,我们的院长和总经理非常认可循证医学的诊治思路。医生需要的是一种救死扶伤的初心和学习积累的恒心,才能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接下来小六将为大家介绍这位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现交大医学院),曾任职于解放军411医院儿科,负责新生儿、儿科门急诊工作,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的叶建兰医生。
注: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
叶建兰 副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儿科
擅长
个体化分类治疗,对儿科呼吸道、哮喘等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治疗,特别是在新生儿门急诊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擅于对0岁至14周岁儿童进行健康宣教、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等。
01:从医的信念和动力: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患儿的灿烂微笑
初见叶建兰医生的时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大抵是曾服役于部队医院,叶医生举手投足都透露着干练的气息,交谈中她的语气总是不急不缓,颇有气定神闲的风采。
九十年代高考,叶建兰以优异的成绩,顺位第一志愿被录取进入交大医学院儿科专业,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成为一名儿科医师。
医生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救人与时间做斗争,治病与病原做斗争,病患身体如战场,医生的神经时刻都要紧绷着,用自己的精湛的专业和技能,辅以病患的配合,与疾病做战斗。
提及从医多年的信念和动力,叶医生笑言:“从事临床儿科 20 多年,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患儿的灿烂微笑,就是支撑我这么多年来的一种信念和动力。医生需要有救死扶伤的初心和学习积累的恒心,才能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医学的道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的储备,积累临床经验,才能让病人得到更有效和规范的治疗。”
02:儿科是一门“哑科”: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
“和其他科室相比,儿科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哑科”。小朋友年纪小,一般叙述和表述并不会非常的明确。儿科医生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患儿的症状体征,先判定一下大概是什么问题,再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或辅助检查,才能下判断。”
疑难杂症在叶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所见甚多,比如非典型的川崎病,难治性的支原体肺炎,还有一些跟遗传代谢相关的疾病。
当医生遇到比较大的疑难杂症时,大家通常都会在大学同学群里沟通。叶医生说到:“群里都是我的一些同学,有些同学已经是各儿科专科医院的名医,他们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在里面进行专业技术和诊疗方面的沟通。医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医生的自我提升。”采访中,叶医生还提到,自己平时跟同学聊天的时候,很自然就会聊到专业上。比如最近自己碰到了什么样的病人,最近多发的疾病,如儿童诺如病毒,流感等季节性疾病。通过日常的积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03:医生的职责:在死神手中抢人
从医多年,叶医生多次与时间赛跑,在死神手中抢人。
她忆起有一次,待产室突然出现了一个脐带脱垂的病例,医生需要在待产室进行紧急的剖宫产。叶医生临危受命,紧急开启救治。
回忆当时紧张状况,叶医生的神情仿佛又进入到戒备状态。当时胎儿分娩出来的时候评分很低,只有三分。三分是一个什么概念?三分就是重度窒息。情况紧急,叶医生当机立断,先进行了心脏按压,在正压通气的同时火速进行气管插管,这一流程下来,新生儿的评分就从 1 分钟的 3 分到了 5 分钟的 10 分。随后 10分钟的 10 分,新生儿哭声、心率、呼吸完全正常了。
新生儿在产科这段时间,经过了悉心的呵护和照料,健健康康、安安全全的出院了。
04:理念和畅想:如果有条件,可以配备家庭医生
0至 14 周岁的儿童应该怎样做好健康的宣教和疾病的预防呢?
面对这个问题,叶医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过去多年,她曾在部队医院服役,在部队中彼此之间相互熟识,哪家哪户的小孩儿大家都很熟悉,叶医生认为自己当时就类似于家庭医生的角色。
因此,她有一个观点:“在我的专业领域内,我认为有条件的话,最好 0 到 14 岁的儿童可以配一个家庭生。”因为每个家庭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程度都有所差异,更重要的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疾病预防重点也所不同的,每个孩子的具体身体状况也有所差异,医生在诊治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客观情况进行调整。在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有一位家庭医生的陪伴是很重要的,家庭医生不仅能对孩子整体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家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随时和家庭医生进行沟通,医生也能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治疗和预防建议,这样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治”。
A:
一、遗传占75%。
二、营养蛋白质,精神营养(家庭温暖)。
三、正常发育,如性早熟、缺觉、姿势不正确。
四、疾病,如慢性胃肠炎,心脏病,甲状腺脑垂体功能低下。
五、地域气候,比如南方人比北方人普遍身材矮小。
A:
一、喂饭过饱
二、不爱外出
三、运动量少
四、睡太晚过早醒
五、乱补钙
六、盲目认为保健品可以长高。
A:
没有证据证明发热本身是危险的,体温的高低不决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口服退热药退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都是安全的,但不建议交替使用。面对幼儿发热,心态上不是为了退热而退热,要在缓解孩子不适症状的同时查明病因,循证医学规范治疗。
如果大家有儿科呼吸道、哮喘等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治疗等各类儿科疾病的治疗需求,可以来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的叶建兰医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