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亚历山大病”?
当你看到“亚历山大病”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想:“啊,这病我也有啊。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每个人都有吧,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吧?”不过,此“亚历山大”真的是你认为的“压力山大”吗?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亚历山大病”。
亚历山大病(Alexander disease,Ax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病(外显率 接近100%),由编码星形胶质细胞特有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的基因变异所致,是第1个被发现的遗传性星形胶质细胞病。
分型及临床表现
Prust等于2011年分析了GFAP基因变异,提出根据临床表现及头颅MRI特点可分为两型,Ⅰ型 AxD患儿主要特点为发病相对早(通常<4 岁),发育迟缓,头围大,伴随癫痫发作,发作性加重多见,主要表现为在感染或外伤后突然不能行走或肢体运动障碍,之后可缓慢好转,头颅MRI有典型改变;Ⅱ型AxD患者通常发病晚,临床特点为自主功能异常、眼球运动障碍、腭肌阵挛及延髓症 状等,头颅MRI常不典型。Ⅰ型AxD病情进展比Ⅱ型AxD迅速。
头颅MRI对AxD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2001年由van der Knaap等提出AxD的影像学特征为:①以额叶为主的广泛对称性的脑白质异常;②脑室周围白质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呈高信号;③基底节和丘脑异常,可表现为肿胀、萎缩或T2加权像异常信号;④脑干异常,尤其中脑和延954 髓易受累;⑤一个或多个结构(包括脑室周围、额叶白质、视交叉、穹窿、基底节、丘脑、齿状核和脑干)可被强化。典型表现应至少符合上述5项中的4项。但随着GFAP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对本病临床认识的加深,发现此标准主要适用于Ⅰ型AxD。
目前已报道的Ⅱ型AxD影像特点发现多数患者头颅MRI出现脑干(尤其是延髓)及脊髓的萎缩,有些患者延髓与脊髓萎缩程度不同呈现“蝌蚪萎缩”的影像特点;部分还会出现脑干、小脑齿状核、小脑白质等部位的异常信号,与Ⅰ型AxD患儿前头部为主的对称性脑白质异常不同,有些Ⅱ型AxD患儿因白质或脑干部位出现局灶性信号异常而误诊为肿瘤或多发性硬化;少数Ⅱ型AxD患者头颅MRI特点不明显甚至无异常,但Ⅱ型AxD患者头颅MRI亦可随病程进展出现新的病灶或萎缩。因此需要认识到Ⅱ型Ax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临床及影像学都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进展。
遗传方式与相关致病基因
本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GFAP位于17q21,编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GFAP基因是目前AxD已知唯一的致病基因,外显率几乎为100%。婴儿型AxD患者多为新发变异,约50%晚发型AxD患者其变异遗传自父母一方。GFAP基因变异多在基因的编码区,少数变异也可发生在启动子区域。
绝大多数AxD患者(>95%可通过基因测序方法检测到GFAP基因变异。绝大多数基因变异为错义变异,仅少数报道发现了一些小的缺失和插入变异。
诊断标准
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典型的MRI表现,确诊需要靠基因诊断或病理诊断。
治疗与预后
Ⅰ型AxD 病情进展比Ⅱ型AxD更迅速,Ⅰ型AxD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4年,Ⅱ型AxD为25年。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治疗,例如控制癫痫发作,功能锻炼以及避免感染、头部外伤及惊吓等发作性加重的诱因。适当的康复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存年限。
因为没有有效治疗手段,那么预防出生缺陷尤为重要,如果您身边或者您的家族中有真正的“亚历山大病”,一定要做专业的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