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黏多糖贮积症 | “黏宝宝”能不能长大?
转载
来源 :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2024-01-25 18:11:29
0
黏宝宝,是对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患儿的爱称。 由于患有黏多糖贮积症的宝宝大 多身材矮小,长相粗陋,甚至由于身体随着疾的进展逐渐变形,脏器功能变差,难以生
![](https://images.91160.com/wx_articles/20240125/4/c8f06a932a23b783567ae480d24ea53a)
“黏宝宝”,是对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患儿的爱称。由于患有黏多糖贮积症的宝宝大多身材矮小,长相粗陋,甚至由于身体随着疾的进展逐渐变形,脏器功能变差,难以生存到成年,所以被称为“长不大”的黏宝宝。相当部分患儿如同陷入沼泽之中,一点一点地被吞噬。
首先,先说说什么是“黏多糖贮积症”。简单说,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组遗传性代谢病,属罕见病。发病原因在于降解黏多糖的酶有缺陷,导致体内黏多糖不断累积,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实际上,大部分小朋友出生时表现正常,在一定时期内发育正常,以后逐渐出现容貌、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异常。
MPS是遗传性疾病,可分为7个亚型。在我国,MPSⅡ型最常见,约占所有MPS的一半,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换句话说,就是患者几乎都是男孩,极少女性病例。其他亚型男女患病几率相同。
![](http://news.91160.com/uploads/allimg/240125/1Q30K218-0.png)
MPS患儿出生时多表现正常,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明显。比如,典型特殊面容,骨骼异常,偏向丑陋,肝脾肿大,经常呼吸道感染,眼部、耳鼻喉等异于正常孩子,严重者可以致伤、致残。
典型面容表现为头大、面部粗陋、前额突出、眉毛浓密、头发多且质地粗糙,鼻梁低平、鼻翼肥大、唇厚、舌大、牙龈厚、颈短等。疾病早期面部粗陋的程度较轻。患儿均有手指关节僵硬(此为早期的诊断线索之一,与皮下组织糖胺聚糖沉积有关)。
常在6—8岁后出现智力、语言、运动倒退,好动、不受规则或纪律约束。发育障碍,大多身材矮小,多在5岁左右身高增长缓慢,此后身高较同龄儿明显偏低。这也是相当部分患儿确诊较难较晚的重要原因。
若要早期识别此病,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大运动能力,语言发育能力。部分患儿伴有脐疝、腹疝,手术后易复发。患儿出生时常有背部、臀部大片“蒙古斑”,随年龄增长“蒙古斑”颜色逐渐变淡,该特征也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部分患儿早期即出现听力损伤,多次发生中耳炎,有张口受限、声音粗糙等。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糖胺聚糖在相应组织贮积,可引起鼻、咽软组织增厚和扁桃体、腺样体肥厚。患儿早期可能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气道阻塞、呼吸道分泌物稠厚等症状。上呼吸道阻塞是导致患儿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骨骼系统还可出现关节改变,表现为肩关节上举受限、肘关节外展受限、爪形手等。也会出现癫痫等神经系统异常相关表现。腹部膨隆、肝脾肿大。约82%的患儿合并有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淤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周围血管病变。由于糖胺聚糖在皮下结缔组织贮积,颜面皮肤明显偏硬、偏厚,部分患儿出现皮肤结节状或者鹅卵石样改变,以肩胛部、上臂及股两侧明显。
![](http://news.91160.com/uploads/allimg/240125/1Q30G3X-1.png)
想要鉴别家里的宝宝是不是“黏宝宝”,
家长们该找谁呢?
大多数孩子在确诊前可能辗转在多家医院多个专科,平均需要5位医生才能得到正确诊断。呼噜打鼾看五官科,癫痫神经内科见,发烧感冒看呼吸科,肝脾肿大诊断难。最后,很可能要经过数月乃至数年才找到遗传代谢科和血液科。一旦高度怀疑,检查检验一般就按部就班一气呵成,很快即可确诊或者排除。
那么,再回到最前面的问题,“黏宝宝”到底能不能长大呢?答案是肯定的。
黏多糖贮积症主要诊疗方法是采用对症治疗、酶替代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预防患儿的出生,是目前较好的防治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部分类型的黏多糖贮积症患者中也有一定效果。具体治疗方法可以到遗传代谢专科和血液科进行专业咨询。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对该疾病的诊疗逐渐积累经验,已经顺利开展MPS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工作,还需观察远期疗效。
MPS是遗传病,严重可致残、致死,建议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到医疗机构进行遗传咨询,并对高危孕妇进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