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进来的朋友,可否花1分钟听我讲个故事:
2013那年,他被确诊糖尿病;2018年,他又因糖尿病足被迫截肢;经过9年与疾病的抗争,47岁的他,仍没逃过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今年9月份,因罹患糖尿病心脏衰竭而去世。
这个“他”不是我虚构的人物,而是来自真实案例:曾上过《康熙来了》、客串过《屌丝男士》的网红“拓也哥”。
像这样年纪轻轻,就饱受糖尿病折磨的例子还有很多。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版数据显示,全球有5.37亿糖尿病患者,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41亿,稳居世界第一。
每年有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而非糖尿病本身。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糖尿病,避免掉进它的“甜蜜陷阱”。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剧情太甜,我快得糖尿病了。”
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网友嗑CP时的话,虽然是在调侃,但大众确实存在这样的误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太多甜食了。
甚至有部分甜食爱好者以此自嘲:“以甜食为天,置生死于度外”。
1
太甜≠糖尿病
不可否认,摄入过多糖分的确会诱发糖尿病,但说它是个误区,是因为于糖尿病而言,生活中“甜食”的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首先,糖尿病里的糖并非指我们常规认知的“白糖、棒棒糖”,而是葡萄糖。
我们摄入的各种食物,尤其是那些你吃起来不甜的高碳水、淀粉食物,会被人体消化分解成各种物质,其中一部分就是葡萄糖。
也就是说,你多吃的几两面条、一碗米饭、半只炸鸡,甚至你认为健康的水果,其实都是“藏糖大户”。
另外,生活中诸多不良习惯,都能成为导致糖尿病的“甜食”:
长期坐着办公、到家只想瘫着不动,肚子上绕着软软的“泳圈”;
白天被工作学习束缚,夜晚只想“报复性熬夜”,严重睡眠不足;
压力大、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内心总是得不到平复......
这些行为都能使血糖升高,从而诱发糖尿病。对比自己,中招者十之八九,但又有多少人会认真将其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呢?
2
运送血糖的胰岛素“罢工”了
一般人吃完东西后,胰岛素正常分泌即可将血糖运送至有需要的细胞,转变成人体所需的能量,而多出来的少许血糖也会存放在肝脏处。
如果摄入食物太多,或血糖本身不正常者,则会面临胰岛素“不够用”的问题。时间一长,胰岛素“消极怠工”,甚至“罢工不干”,不能有效运送血糖,这就叫「胰岛素抵抗」。
而此时,你熬夜、久坐和缺乏运动,使身体的代谢不堪重负,加速了脂肪堆积,连肝脏也无法收纳更多的血糖。
这些无处可去的“糖分”,只好被迫滞留在血管中,导致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也由此爆发了。
生活中90%的糖尿病,是由上述提到的不良习惯引发的2型糖尿病。
注:1型糖尿病是因为体内能制造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数量不够,更多是遗传、自身免疫或病毒导致。
1
“牛皮糖”——黏上你就甩不掉
遗憾的是,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是没办法完全治愈胰岛功能已经低下的糖尿病。
也就是说,一旦确诊,延误早期本可以逆转缓解的治疗时机的患者,终身都会活在糖尿病的阴影之下:从此几乎跟一切甜食无缘、每天按时吃药、餐前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饮食、时刻监测血糖......
这些事情做得好,糖尿病患者也能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但稍有一项没注意,都可能让血糖飙出警戒线。
2
牵扯100多种并发症
比起忌口、吃药、打针这些“小事”,糖尿病还不算可怕。毕竟糖尿病本身是不致命的,但由它带来的100多项并发症里,没有一项是好惹的。
前面的内容也解释到,糖尿病相当于过量的“糖”在血液中徘徊无处可去,这就导致各个器官、组织、细胞被迫长期浸泡在糖水里,被腐蚀、“生锈”,久而久之,一些全身性疾病就接踵而至。
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出现一种并发症。
更可怕的是,据联合国统计,在全球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糖尿病,每2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而被截去某段肢体。
3
糖尿病虽可怕,但仍然有希望
目前特别强调早筛查、早干预,尤其是对那些肥胖、熬夜、压力大、久坐运动不足的高危人群,一定要进行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评估。
一般来说,最佳的逆转时机,是刚诊断糖尿病时或糖尿病前期。
•病程10年之内,仍有1/3的糖友可实现逆转。
糖尿病固然可怕难缠,但也绝非难防。
1
高危因素不碰少碰
法国作家米歇尔·德·蒙田说过:“失去健康,生活会充满痛苦。没有它,快乐、智慧、知识、美德都将黯然失色并化为乌有。”
获得健康的第一步就是远离危险。
2
高危人群三个定期
不想被糖尿病缠身,就得养成定期体检、测体重、测血糖的习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专家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半年应该做一次筛查。
若化验血糖异常,应进一步进行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或尿常规等相关检查。
当你发现监测出的血糖数值不达标,且出现心慌、胸闷、手脚麻木、脚痛肿、视力模糊、眼睛肿、血压升高等任意一项时,都有可能预示着病情发展,要及时就医检查。
深圳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总之,未病先防,永远不要对所谓的生活“小陋习”心存侥幸。在健康面前,我们都要做一个“怕死”的人。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糖尿病杂志, 2015, 7(10): 603-613.
2.贾伟平, 陆菊明,纪立农,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糖尿病杂志. 2018, 10(1): 4-67.
3.IDF Diabetes Atlas. 糖尿病指南 2017版.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