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疾病,很“甜蜜”,带来的却是一辈子的痛。
它会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足病、肾病、眼病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这种病,就是糖尿病。
如此可怕的后果,令我们闻“甜”色变,许多人拒诱人的甜食于门外,丧失了许多“甜蜜”的乐趣。
这句话真的对吗?今天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很多人之所以得糖尿病,以为是自己吃甜食,摄入的糖分过多。
比如天天喝奶茶、吃甜品等等,就连医生也建议少吃甜食。
实际上,糖尿病和甜食并无必然的联系。
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尿中含糖,并不是因为甜食吃得过多,而是因为机体无法利用摄入的糖。
正常人吃糖之后,机体会很快将糖分用来供能或者储存起来,于是血糖浓度迅速降到肾糖阈以下。
而糖尿病人吃糖之后,机体既无法利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随着血液来到肾脏。这时,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糖的含量比正常人多得多,很容易就超过了肾糖阈,造成糖尿。
而这个调控血糖的机体,名字叫做胰岛素。
我们摄入的各种食物,会被人体器官分解成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其中,负责运输糖分的是胰岛素,它相当于尽职尽责的快递小哥,一刻不停地负责传递血糖。
胰岛素,是由胰腺的β细胞产生的。
如果胰腺出问题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导致人体无法回收糖分,形成糖尿病。这种情况,被医学上称之为1型糖尿病:它是因为胰腺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才患上糖尿病的类型。
还有一种糖尿病,被称为2型糖尿病,它的发病率高达95%,和1型糖尿病相比,呈现了碾压的情况。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不一定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有些病人甚至是因为胰岛素分泌过多,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代谢紊乱,从而出现糖尿病。
最后,糖尿病的糖,和我们广义上的甜食并不一样。医学上的糖类,指的是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单糖、双糖、多糖。
大众口中的糖指的是具有甜味的单糖和双糖,属于“狭义糖”、“简单糖”。
我们吃的面条、米饭等虽无甜味,但因为他们属于淀粉类食物,淀粉又属于多糖,所以也能使血糖升高。
这些食物既是“隐形甜食”,也属于“复杂糖”,故食物的含糖量并不是用甜度来衡量。
因此,糖尿病与吃甜食多少并无必然联系。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15年报告显示,全球约4.1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18亿成年人属于高危人群。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1.1亿,位居全球第一。糖尿病俨然成为了中国面临的最严重、最危急的健康问题之一。
那么,糖尿病的形成,除了胰岛素的原因,还有哪些病因呢?
1
遗传因素
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的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举个例子:若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二代中约有5%会患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患糖尿病,则子一代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常是隔代相传。
2
肥胖和不良饮食习惯
健康人体内有一套精密的血糖调节机制,可以将血糖浓度保持在80-120mg/dL之间。
但是如果长期高糖、高脂肪饮食,再加上平时体力活动少,身体肥胖,就容易让脂肪在细胞积聚,影响细胞活性。
细胞活性降低,就会让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导致糖的利用发生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3
精神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大会引起一系列胰岛素对抗激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
比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必要。
4
病毒感染
感染病毒后,不仅会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也会让别的器官细胞失常。
比如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脑炎、心肌炎等都会破坏人的胰岛细胞,使人体免疫失控,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减低,导致糖尿病。
导致糖尿病的元凶这么多,那我们该怎么预防糖尿病呢?
抛开前述的不可抗力因素,其实说简单点,就是吃的合理。
很多人一日三餐都是米、面为主食,可尽管米饭、馒头和白面包没有甜味,但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和白糖大同小异。
所以我们要降低白米、白面主食的比例,把主食一半以上换成不加油和糖的全谷杂粮(如燕麦、糙米、藜麦、芸豆等)。
另外,一些油性食物也要少吃甚至不吃。如油条、油饼、烧饼、千层饼、印度飞饼、葱花酥饼、草帽饼等。这类主食还不如白米饭,热量高且不利于减少体脂肪和内脏脂肪,又不利于维持胰岛素敏感性。
最后,一些蔬菜也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如:焯菠菜、小白菜、油菜、芥蓝、茼蒿等等。
它们既能补充排出的钾、钙等元素,又能提供抗氧化物质,还可以延缓消化吸收速度和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为方便大家,健康160精选了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临床经验丰富的名医,如果你或者家人深受糖尿病困扰,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挂号或在线咨询,在名医的指导下一起抗“糖”!
深圳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参考资料
[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概览,第七版,2015. http://www.diabetesatlas.org.
[2]WHO, IDF,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ntermediate hyperglycaemia. 2006
[3]Differences Between Type 1 and Type 2,http://www.diabetes.co.uk
[4]N. Holman, B.Young, R.Gadsby, Current prevalence of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the UK. Diabet. Med. 2015, 32: 1119–1120.
[5]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王立铭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片来源:giph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