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本科生没科研,他从县医院做到三甲科主任
转载
来源 : 医学界
2023-08-04 19:52:29
209
出身寒门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
出身寒门的胡海涛虽然考上了名牌医学院,但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科研立项与SCI文章,也没有成为“大专家”。在他看来,不是每个人都要做肿瘤、做“前沿疾病”,他从不嫌弃“琐碎病例”,给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出身一般,喜欢胃肠领域,那就把阑尾炎、急性腹痛、疝气这些常见病做到极致,也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路。
二十年前,当80后胡海涛从湖北的一个贫困村考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后,人生并没有像故事里写的那样,寒门子弟通过考入名牌高校而一步登天。毕业后,他回过老家县医院工作了两年,后来又回到广东,眼下在佛山一家民营医院干着最不受待见的创面修复。
2021年初,毕业14年的胡海涛第一次参加了大学同学聚会。他发现,十几位同学如今清一色是博士,多就职于广州公立三甲医院,有几位已经当上了博导,医教研一把抓。
“本科学历”“没有SCI”“民营医院”,似乎没有一个标签能让胡海涛在他的博士同学们面前昂首挺胸,但他很淡然,也很满足。他所在的民营医院是一家三甲,这几年发展得不错。他还创建了一个科室自任科主任,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信赖他的患者,时常忙到后半夜。他将零碎的创面修复经验整理成册,做自媒体,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也被邀请去各地讲课。
每天,胡海涛要驱车3小时在广州家和佛山工作的医院往返。有朋友曾问他,你做创面修复,又脏又累,用的还是便宜的材料,能赚到钱养家吗?
“我告诉他,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就行。”过去胡海涛时常觉得,以他的背景,能一直做医生就不错了,却不曾想也就这么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路。

胡海涛和团队医生查房(左三,受访者供图)
我来自湖北一个偏僻的村子,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妹妹早早辍了学,和母亲一起跑到广东打工。我对做医生没什么概念,只是高考那一年,母亲正好在一家医院当保洁员,她说南方的医生收入不错,找工作也不需要看关系,我们家又穷又没资源,要不就学医吧。
我选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2年带着全家东拼西凑的5000元独自来到广州。惭愧的是,整个大学时期我都没好好读书,每科都是压着及格线。我不知道如何学好医,大量时间还要用来勤工俭学。家里没能力再给一分钱,我就自己赚生活费,还助学贷款。别人在自习时,我在外面做家教。
2007年顺利毕业时,成绩是垫底的,自然没想过考研,规培资格也够不着,助学贷款没还完,学位证和毕业证都抵押在学校。那一个月,我跑了好几个城市,在东莞招聘会,镇医院人事科拿起简历一看,不是东莞的不招;在南宁,医院招聘人员看我没过英语六级,认定我是差生;在武汉,三甲医院只收研究生......
走投无路,收拾好行李带着简历,老家县医院的院长非常高兴,“你愿意回来就行”。那时我才发现,中山大学这块牌子,在内地县城当敲门砖还是很好的。就这样,我在县城当上了一名普外科住院医,应届生月工资1260元,没有奖金。
这是一家二甲医院。来自周围村镇的患者特别多,阑尾炎、胆囊炎、疝气,胃肠穿孔、肠梗阻,记忆中我最多同时管过28个患者,全手写病历。主任做手术,我就在旁边观摩学习,分析患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归纳并进行总结,慢慢也在急性腹痛、慢性腹痛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即使没有影像辅助检查,也可以诊治。
但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让我最终下定决心离开县城。第一次是在2008年,在医院因言获罪,具体内容就不说了。
第二件事是2009年我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后,第一次分到奖金2800元。还没高兴多久,主管的一个疝修补术患者,在主刀医生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还是我给他换了一个月的药才保住补片。最后病人出院时就是不交钱,“逃单”走了。医院规定,欠账部分由主管医生负责,我被扣了200元。
次月我的奖金全扣了,理由是“管理患者不到位,不会沟通”。我气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当天就递交了辞职信。领导当时挽留我,并把扣的钱也都补给了我,但我心里还是很难受,不知道前景在哪里。
在县医院工作两年多,几乎没有休息,周末也是自己查房,全休的时间只是考执业医师证时。患者欠费离院,全额扣主管医生的,曾经有一个同事一年扣了3万多,接近全年30%收入。
那时与大学同学联系,他们说沿海城市的医院管理要规范得多,不太会出现这些情况。再三考虑,2009年6月,我去意已决,再次递交辞职信,带着仅有的一个月奖金3000多元裸辞回到广州,在学校附近住合租房。
平心而论,虽然那两年有太多糟心事,但也给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县城有大量琐碎的常见病,看着没什么“含金量”,却是我第一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临床实践;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没机会做手术,但管床积累了内科功底;患者也很认可我,以前我不知道什么叫当医生,那时首次体会到行医治病的成就感。
此外,医院里的同事、领导、科主任对我都挺好,收获很多,只是大环境如此,很感谢大家的帮助,每次回家大家都会吃饭聚一下。
来到广州后,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且拿到了执业医师证,找工作也相对容易多了,广州的几家二级医院考试我都入了围,成绩排在前几名。最终去了一家区公立二甲医院普外科,这次一呆就是6年。
一开始普外科和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在一个病区,共用护理单元。刚开始,普外科只有我和主任两个人,日常管理6、7个住院病人。主任则是从大三甲挖过来的,技术很好。科室主打微创手术,比如腹腔镜阑尾,第一年基本是主任亲力亲为。
除了给主任做助手,我还专门去学习了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把其他科室不想要的一些压疮、伤口病人全都收了过来。说实话,这些也都是三甲医院“不喜欢”的病人,不仅麻烦,他们还容易“压床”,严重影响科室运营。
但我不介意。而且二级医院收费还便宜,渐渐也就积累了一定的口碑,病人越来越多,很快住院患者就超过了20个。那时起,主任也开始把一些腹腔镜手术交给我,到了2012年2月,医院又给了我们一块区域,普外科独立成科,另外招了4个医生。
2013年,我还去急诊科轮转过一年。急诊科没有收治病人的积极性,稍微麻烦一点的都想往外院转。但我挺积极的,觉得也是在锻炼普外科技术,最多时一个月能收治60个住院病人,救活了很多危重症患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抢救一个腹主动脉刀刺伤合并休克的,非常有成就感。也是那一年,我评上了主治,收入每个月比县医院翻了一番。
在科主任和院领导的支持下,2014年初我又去上海瑞金医院进修了半年腹腔镜微创外科和乳腺外科,回来后普外科常见病我基本可以独挡一面,还完成了全院第一例乳腺癌的保乳术。说实话,在普外科收入虽不高,但学习新东西,看到患者恢复真的非常开心。
但大好局面没持续多久,医院就发生了人事变动,领导层换了,发展方向和管理制度也随之改变。比如强调创收,耗材和检查等都复杂了起来,丢失了很多原来信任我们的患者;此外医院也不再重视外科新技术的推行,2015年时还只有一台单排CT,没有核磁共振。
有一次,我收了一个车祸外伤病人,失血性休克和胰腺外伤,急诊手术后早期恢复顺利,但第三周突然病情加重,疑似出现胰瘘合并感染。由于医院检查设备跟不上,病情无法精准评估,我感觉自己扛不住了,就协助家属帮他转到了三甲医院。后来听闻,他住了两个多月的院,花了一百万,但人最终还是走了。
外部环境对二级医院也越来越不友好,很多二级医院都被三甲收并。人心散了,年轻医生开始陆续出走;留下来有关系的年轻医生,很多也转了行政;而仍在临床一线的医生,就靠最后一口气在坚持。我又陷入了迷茫,这样当医生没有安全感,也看不到希望,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很多事情也没法掌控。
2015年9月,我再次辞职,去了一家新建的民营医院做创面。但很快发现,新建的民营医院,从诊疗规范、医院管理到收费,有点儿混乱,不是我想待的地方。
在那期间,我看了不少普外科的书,尤其是乳腺整形、普外术后并发症。我还追了美剧《实习医生格蕾》,认识到做普外科医生,得拥有强大内心,要有担当,能承受失去,才能帮助更多患者。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谈“职业规划”。但我认为我和大部分“小医生”一样,学历一般,没有人脉,最初哪来什么规划?不过是想认真做好临床,同时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这期间肯定有困难和挫折,也会疲惫,但哪个职业又不是呢?
静下心来思考再三,觉得也是时候往前再迈一步了。我又离开了这个新建的民营医院,这次决定要去三甲医院。
在广州我先后向两个公立三甲求职,工作经历和技术经验都很合适,但人家一看我不是全日制研究生,敲门砖都够不上,直接拒了。其他尝试最后的结果也大体相似。
机缘巧合,我看到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在招聘,就和他们的人事科祁老师聊了聊,没想到这家医院的管理方式和我的理念有很多共同点,也很强调服务意识。2016年6月,我一个人从广州来到佛山上班,再次做回普外科医生。
不是每个人都要做肿瘤、做“前沿疾病”,这种病人那时在我们医院一年百例都不到。我从不嫌弃“琐碎病例”,给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晰:出身一般,喜欢胃肠领域,那就把阑尾炎、急性腹痛、疝气这些做到极致。有了口碑,加上我开始运营自媒体,很多病人会从外地来找我做手术,东北来的都有。
2018年,我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那年,医院的发展遇到了一点瓶颈,医院领导鼓励要发展全新专科。而我之前正好做过创面,意识到这类患者挺可怜的,三甲医院不爱收,社区医院又搞不定,二级医院很多时候也嫌“又脏又不赚钱”,很多医院这个领域相对还是空白。
我的想法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2018年7月19日,慢性伤口造口科正式成立,作为科主任,最开始我管理10张床,1名医生和1个护士。压疮、糖尿病足、痛风性溃疡、老烂腿、术后切口感染等,别人嫌弃的患者,我这来者不拒。
说实话,在民营医院,被瞧不起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医疗互联网平台,只对公立医院医生开放,排名也明显歧视。我出去会诊,60%走非正常程序,因为公立医院不批准请民营医院医生会诊。
这几年,我一直坚持尽量少静脉输注抗生素,住院患者70%不输液。临床检查上,若患者带有外院检查,我们尽量不重复做,能用便宜的材料绝不用贵的。创面修复病种繁杂,病情也复杂,3分治疗7分护理,我带头给患者洗澡、洗脚、喂饭、刷牙、洗脸、搬患者下地康复等等,对各项基础护理也严格要求医护都必须做好、做精。
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从一开始半天门诊不到5个患者,到现在门庭若市,加班到中午1点也时常看不完。即便疫情3年,出院患者仍以35%的比例增长。2022年3月22日,科室发展进入一个拐点,医院给了我们独立的护理单元。现在,科室已经有5名医生和10名护士。
这期间,我还注册了微信公众号——“负压引流与创面修复”,把近1500个疑难创面患者的诊治经历逐个梳理,总结经验以供分享。通过推广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我希望尽量降低价格,基层医护可以操作,没钱的患者也能用上好的治疗方法。
自媒体的关注人数越来越多,很快就破了万,也生产了一些10万+爆款。有了点名气,2019年起,开始有医院邀请我去各地讲课,其中还包括公立三甲,最多时一年参加了20多次线下学习班。
但难还是难的,除了外界对民营医院有偏见,民营也不像公立三甲那样“有保障”,更别提跟我做最不受待见的创面修复,待遇并不高,我还要求他们对患者事无巨细。有人开始对我有点意见,但我完全能理解。
5年来,科室医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最困难时我一人又当主任又当住院医。最早跟我一起创科的医生在2021年改行医美整形,作为一个换过3次工作的人,我很理解他。医生也是人,大家不过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条件,我祝福他。
至于我自己,2007年在县医院时,一个月工资才1260元,现在已经好很多了。虽然仍只是一份普通收入,但作为一个农村穷孩子,大学学费都交不起,现在已经非常满足。
更重要的是,我终于找到了热爱的职业方向。我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科研立项,没有SCI,但有治疗难愈合性伤口的方法和经验,有患者、同行和同学的认可。工作15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如何当好一名医生,这一点给自己评价是,我做到了。今后,我可能还想开一个培训机构,把伤口处理经验教给更多的基层医生。
如果说十多年里有什么经验心得的话,那我觉得可能就是两个字,“利他”。我不是大专家,也从来没想过能成为大专家。只不过是坚持做好分内的事,别人嫌弃的活我不挑,患者有困难再帮一把。这期间,很多工作看似吃力不讨好,别人看我和看傻子一样,但事实上做着做着,也就把自己的路走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