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人手紧张、高负荷运转,手术室如何确保安全?

人手紧张、高负荷运转,手术室如何确保安全?

转载 来源 : 八点健闻Plus 2023-06-09 19:17:09 1
如果把医院比做战场,手术室就是与疾病战斗的最前线。

如果把医院比做战场,手术室就是与疾病战斗的最前线。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景德镇一院”)手术室护士长吴筱阳还有2年就要退休,但她还经常亲自披挂上阵,进手术室顶岗。
 
按照相关规定,手术室护士长肩负管理职责,一般都不参与手术。
 
“有时候没人了,只能自己顶上。”吴筱阳解释,医院12间手术室,护理团队只有26人,“天天接台”,前两年还有5个人陆续休产假,遇到急诊手术人员紧张,她只好亲自上阵。
 
像景德镇一院这样的地市三级医院,是一座城市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人手紧张,工作负荷高,是手术室面临的共同挑战。
 
随着外科手术迈进“微创”时代,手术器材持续升级换代、手术流程规范不断完善,如今手术效率和安全性都已显著提高。在新的手术环境下,手术室如何持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最近,我们和全国不同地区的几位手术室护士长聊了聊。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在确保手术质量和安全的因素中,医疗器械和设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大附院”)手术室护士长马云芳参加工作20多年,一直在手术室,对近20年手术器材的变化印象深刻。
 
她回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很多手术器材都是反复使用,通过开水煮的原始手段来灭菌。“按那时候的教科书,水开以后半小时,器材就可以继续用。”手术刀片生锈了,擦干净再用;甚至血染红的大纱布,也是清洗漂白后反复用。不像现在,一次性医用耗材的使用越来越规范,都是“一人一用一丢弃”,大大降低了感染风险。
 
对手术效率和质量影响更大的,是随着手术器材不断创新升级,带来的手术方式和理念的革命性变化。
 
时间就是生命,在手术台上更是如此。手术部位的闭合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效果。传统方式都是人工针线缝合,费时费力,遇到大手术,光缝合就需要几小时,马拉松式的手术不仅考验医生护士的体力和毅力,也让患者在长时间麻醉中承受极高的风险。好在如今已经有了不少可以替代“针线活”的方案。
 
比如大血管闭合系统,在这类产品应用之前,血管闭合需要夹住两端,中间用剪刀剪断,“千针万线来缝”,现在用LigaSure能量器械,掐住需要闭合的部位,“滴滴滴三声就完了”。

 

LigaSure闭合切割手术器械

 

马云芳介绍,使用高级能量器械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患者生命体征波动。“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生命体征平稳,这样才能做到快速康复。”

 

原理类似订书机的吻合器,使用内置的缝钉和刀片,缝合切割一步到位,对于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肝癌等肿瘤切除手术,不仅操作更简便,能够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在腔镜下使用一次性吻合器实施肿瘤切除,还可大大减少患者的创伤,缩短康复周期。

 

事实上,吻合器是一种已有百年历史的手术器材。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它的功能和形态也在不断进化。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单海燕还记得,以前食管癌根治术都需要开胸,侧卧位,切断肋骨,然后使用老式的吻合器——机械式的,“不是螺丝拧不动,就是拧不紧”,并且手动安装钉子也比较吃力。现在使用电池驱动的腔镜吻合器,“不用切断肋骨,只需打几个眼”,就可以开展腔镜下微创食管癌手术了。

 

目前在手术缝合中,针线仍是必不可少的耗材,就是这种最简单、原始的工具,医疗科技公司也在尽力使它们变得更安全、高效。

 

相比以前光滑的丝线,倒刺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用细微的毛刺帮助固定,不打结也不会松开,并且不对组织产生额外伤害。缝合的时候,“一下就拉紧,不用你死命去拽。”吴筱阳解释道。

 

单海燕对此也深有同感,她告诉八点健闻,使用倒刺线缝合可以给大夫节约很多时间,尤其是腔镜下缝合打结,是一个高难度的手艺活。“我们以前就自制一个箱子,模拟腔镜下的操作,医生没有几个月的训练是完不成这个工作的。”

 

 

 

手术对患者的风险人尽皆知,然而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同样面临巨大危险,比如被器械误伤感染。在HIV、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患者的手术中,缝针、刀剪、注射针头、安瓿和各种尖头器械,若使用不当,都会给医护人员带来职业暴露风险。特别是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因为疲乏导致疏忽,最容易发生误伤。
 
正所谓“一寸短一寸险”,身量细小、头部尖锐的缝针,往往伤人于无形。有统计显示,在术前准备、手术配合和术后器械清洗料理中,医护人员被缝针刺伤的几率最高。

 

如今,使用防刺伤的纤细保护针,误伤风险大幅降低。“可以防刺伤,还不影响手术操作,”单海燕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传染病患者,大夫可以很轻松地做手术,不用那么紧张。”

 

美敦力大中华区区域增长举措临床支持与培训高级经理任立喆向八点健闻解释,纤细保护针的针尖和针体做过特别的设计,在正常缝合组织时,需要有额外4倍的力量才能够刺穿外科手套,但它对人体组织又有很好的穿透性,只需要比常规的缝针额外多使用54%的力量。

 

“这是医疗科技不断发展和变革历程中诞生的一个非常有独创性的专利产品,研发的目的就是尽量避免由器械造成的对于医护的创伤。比如急诊手术,可能血常规都来不及做,更不用说传染病筛查,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暴露是很危险的。”任立喆说。

 

 

 

新的手术环境,新的安全问题

 

伴随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可以越来越多地借助高科技含量的手术器材,使手术台上的操作变得更简单快捷。与此同时,对于构造和功能越来越复杂的设备和器械,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是手术团队面临的全新挑战。

 

马云芳介绍,在大附院,新设备进入手术室,首先会请厂家来做培训,讲解使用维护的要领。培训完以后,设备属于哪一个专科护理小组,组长要去了解所有容易出现的故障,以及出现故障的解决方法。新设备的前几台手术,还会请厂家派人来跟台,指导医生护士正确操作,以及如何调节设备参数等等。

 

越是复杂的设备,如果使用不当,越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电外科我们一年最少两次培训,邀请临床支持人员或工程师来讲解如何安全使用。”根据单海燕的经验,电刀笔怎么放置,负极板怎么放置,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负极板不能贴在肌肉、骨骼部位,在手术中,器械护士使用电刀要时刻注意,巡回护士要不断检查负极板的部位。”

 

 

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误触电刀笔按键,导致冒火花,单海燕的同事们还自己发挥创意,设计制作了专门放置电刀笔的盒子。“不用的时候就把它放进去,谁也够不到。”

 

吴筱阳的团队想了另一个办法——做一个口袋,挂在边上,不用就直接丢口袋里。“不过现在电刀都有单独的盒子,厂商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

 

在吴筱阳的记忆中,使用电刀还可能发生一些罕见的意外。“有些医院出过这样的事,就是在用电刀切割皮肤的时候,起火了。”

 

她分析,一些医生喜欢在碘伏消毒以后,再用酒精去擦拭,酒精没干就开电刀,很容易起火。

 

“碘伏消毒以后可以不用酒精的。我跟医生也反复讲,即使用酒精,也一定要用干纱布擦拭干净,否则病人就要被灼伤了。”吴筱阳坦言,平时和医生一起讨论,医生都表示会注意,但一上手术台,忙起来可能就管不了那么多。“这时候,我们护理团队要给医生做好后勤,台上的器械护士,就要提醒医生注意事项。”

 

对于手术设备和器械的维护,吴筱阳也很重视,每星期都安排人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厂商解决,以免它们关键时刻掉链子。

 

“要做手术了,发现设备有问题,你不能说‘不行,手术停掉’,最害怕的是正做着手术,病人麻醉了躺在手术台上,结果设备出问题。”

 

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吴筱阳一方面要求设备厂商每季度至少来做一次维护,“你做得到,我就买你的产品,做不到那就对不起。”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零部件容易损坏的设备,会要求厂商提供备用机。“没有备用机的情况下,你把坏的拿去修了,我用什么做手术?”

 

“你不可能说一个产品进院了就不管了。”马云芳透露,曾经也遇到过这样撒手不管的厂商,“我们要不停地去找设备科来解决问题,真的是很麻烦。但是有一些大的厂家就做得特别好,会不停地追踪、了解我们还有什么需求。”

 

任立喆表示,手术室的安全管理,软件方面就是规范化的流程,医护人员对于产品的正确认知和操作,既能够保护自己,也能够保护患者。“硬件方面,毫无疑问,就是我们这些厂商能否提供一些既好用又安全的设备和器械,并且给予他们相应的后续支持,帮助他们正确规范地使用这些器械。”

 

 

有限的人力,如何释放最大的能量?

 

谈到手术室面临的困难,护士长们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人手紧张”。

 

马云芳管理的护理团队总共48人,通常情况下,每天要接大约80台手术,高峰期手术量超过一百台,甚至达到一百四五十台。“手术一台接一台,特别是高峰期,我们早上8点上班,到晚上12点可能都下不了班。”

 

大附院虽然地处大理,作为目前云南省非省会城市唯一直属省卫健委的三甲医院,服务半径辐射迪庆、丽江、怒江等滇西各州市。“我们要接很多大抢救的病人,下面县级医院处理不了的高危病人都会往我们这里转。”

 

由于手术室患者流动量大、紧急意外状况多,要在超高负荷的状态下确保手术安全,马云芳会要求每个人每天都要紧着一根弦,严格执行手术流程,“核查核查再核查,清点清点再清点”。在她看来,关键是如何通过各个环节的控制把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最小化。

 

马云芳非常重视团队的协调配合,让有限的人力发挥最大作用。她提到近期完成的一台腔镜下的肾脏切除术,由泌尿外科的一个主任主刀,手术只用了40分钟就顺利完成。“非常的快,主任专门发微信赞扬手术室,器械摆台清爽、站位准确、传递精确,他说手术完成这么快,护士有一半功劳。”

 

高效配合的背后,是每个护士都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每个刚到手术室的护士,首先要到各个专科轮转,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年。“再经过一些历练,熟悉了各种器械和手术步骤,一般需要四五年才能定岗进到专科小组。”

 

手术器械不断更新换代,而且越来越复杂,熟悉器械是护士上岗前的必修课。吴筱阳认为,最理想的是让新护士先做三个月到半年的器械打包,然后再参加正式的岗位培训。

 

为了让护理团队不断增强技能,与手术医生配合流畅,吴筱阳经常组织各类比赛。“穿手术衣、无接触戴手套、摆放无菌台、穿针引线、传递器械等等,我们都经常搞。”吴筱阳发现,比赛有奖励、有荣誉感,大家就会重视,掌握得更多,进步更快。“说白了也是一种培训。”

 

比赛的奖励也很有创意,有实物奖品,有最新版的《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还有护士提议奖励补休时间。“假期是最实惠的,”吴筱阳说,“只要能激励大家,我都没问题。”

 

手术室的工作高度紧张,在单海燕看来,团队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心情很轻松。”

 

“人员素质的提升,不仅是操作和技能,而是思想上、理念上的全方位提升,我希望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人格魅力,能够感染到大家。”单海燕解释,她在30年手术室工作的经历中感觉到,配合主刀医生完成手术,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理想的结果是,让配合的主刀医生踏实放松,以达到更好的工作状态和团队配合。

 

单海燕希望团队里的同事能多走出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看看别人都是在怎么做,然后对我们手术护理有一个改善和提升。”

 

在手术护理团队的培训中,器械厂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缺少工作经验的年轻护士,这样的培训意义更大。“有些事情你碰都没碰到过,设备出现问题你都不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怎么出现的你也不知道。”吴筱阳说。

 

她以正在使用的美敦力电刀产品为例,工程师在培训中,会详细讲解产品原理,“比如电阻是怎么来的,他还当场给我们做实验,大家看得就很明白很清楚。”

 

△Valleylab™ FX8高频手术设备(型号VLFX8GEN)
 

“在这些培训中,还有机会接触到国内最顶尖的医院手术室的管理者或护士长,可以学习很多新的理念和模式。”站在管理者的角度,马云芳认为,手术安全方面的理念和操作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进步。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白带异常?月经不调?不注意这点小心拖...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09019668)-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宁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