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地米涨价282倍,医生大呼“用不起”!药价飞涨之后,终是医生扛下了所有

地米涨价282倍,医生大呼“用不起”!药价飞涨之后,终是医生扛下了所有

转载 来源 : 医脉通 2023-04-14 20:04:20 1
反正无论是药品短缺,还是药品价格上涨,最终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反映在临床上。而由此导致的矛盾,都需要临床医生去面对,去解决。

 

 

导读

反正无论是药品短缺,还是药品价格上涨,最终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反映在临床上。而由此导致的矛盾,都需要临床医生去面对,去解决。

近日,看到有医生发帖吐槽称:地米都要用不起了!

 

 

此帖一发,没想到在评论区引发诸多同道共鸣——

 

“五六十的地塞都用过,确实很无奈,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太贵了。”

“我们夜间药房只有醋酸地塞米松5mg,98.76。”

“双氯芬酸钠栓,新冠放开前,8.5一盒(10粒),现在医院只有75一盒(3粒);硝普钠以前15元一支,用了十年,去年下半年开始,90一支;硝酸甘油片,也不想说,都是十倍起的涨,哈哈哈,笑死了。医生背锅侠。”

“带量采购之前西地兰几块钱,如今85/支,唉。”

“肾上腺和去甲肾涨的也很离谱。”

“地米、速尿这种常用药突然价格就翻了十倍左右,为什么呢?”

 

对啊,基础药物乃是医疗必需,为什么频频出现价格暴涨的情况?

 

 

为什么基础用药价格暴涨?

 

从2016年开始,急抢救药品的涨价幅度越来越大,原来抢救车里几毛钱、几块钱的抢救药品,突然上涨数十倍,甚至达百倍。笔者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突然发现之前块八毛钱的西地兰已经接近百元的价格,肾上腺素也从1元不到涨到几十元。

 

有人说,抢救药品涨价是由于药品的短缺。回忆一下,还确实在几年前就开始出现抢救药品短缺的情况。抢救车里的异丙肾上腺素总是缺货,经常是一年半载才能采购到几支;氯解磷定注射液在一次断货后,药库就再也没有采购到。

 

2019年,曾有媒体报道“急抢救药品存在不同程度短缺或涨价现象”的新闻,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急抢救药品的供应保障问题。在媒体采访过程中有专家指出,作为患者的救命药,急抢救药品出现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的现状是由多方因素共同导致的。

 

1. 急抢救药品用量较小、价格偏低、利润少,药企生产意愿降低,这导致了部分急抢救药品的生产逐渐减少,出现供不应求、无药可用的现象。

 

2. 部分急抢救药品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较少,形成垄断并操控价格。同时,运输成本、人工成本都在增加,导致药品生产成本增加。

 

3. 短缺药品大都是低价药和妇儿专科、急(抢)救药,目前对于这些药品生产的扶持配套政策还不是很完善,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4.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从2015年6月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一定调控作用,导致供不应求的急抢救药品价格上涨。

 

5. 虽然急抢救药品的涨价与市场经济规律密切相关,但由于药品市场并非是一个理想的完全竞争型市场,无法仅凭借市场本身发挥作用使药价慢慢降低。

 

曾经和一个医药行内人聊起抢救药短缺的问题,为什么药厂多了,生产技术提高了,药品还会短缺呢?行内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按照块八毛定价的抢救药品实际上利润率是很低的,特别是原料、人工、流水线、仓储、运输等等各种费用逐年增加,可药品价格却没有增加,这就可能导致药企赚不到钱,甚至要赔钱。因此药厂并不愿意生产这种利润率低的产品,同样的流水线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药品,会获得更多的利润。

 

另外,过去大部分药厂都是国企,生产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抢救药属于类似于政治任务,生产数量要保证,药品价格也是国家限定的。这些药厂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下基本上都能积极生产,保证药品供应,虽然生产抢救药不能赚钱,但是其他药品生产销售的收益还是可观的。可是,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厂出现,药品销售竞争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在这种压力的迫使下,每个药厂都尽可能地去生产收益高的药品,舍弃抢救药生产

 

 

短缺药品涨价能否逆转?

 

在短缺药频频涨价的背景下,政府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国卫药政发〔2017〕37号)。实施意见提出了总体要求、重点服务措施和组织保障。特别提出要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包括实施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加强供需对接、协商调剂,完善短缺药品储备,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如短缺药品垄断性原料药价格行为),健全罕见病用药政策。

 

 

2019年,国家更是连发两个通知,明确短缺药品的分类分级管理,以及保供稳价措施。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再发通知,下发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和短缺药品停产情况表,进一步落实保供稳价政策的实施。

 

 

2022年,四部委联合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加强短缺药品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的生产储备监测工作。附件中明确了短缺药品监测品种及生产企业和重点短缺药品储备企业。

 

 

每个通知,每个意见都罗列着各种措施,从思想、采购、监管、信息互通与监测等方面都写得很清楚。在这一系列操作之后,时间进入到2023年,到底这些短缺药品情况如何?

 

2023年3月4日,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不是集中采购的短缺药品,比如地塞米松(注射液)原价为0.35元/支,2022年提高至98.76元/支,涨价近282倍,你看患者要增加多大负担?” “由于这些急抢救药品、短缺药品没有集中采购,厂家这样涨价,也没有相关监管。所以,我认为对于这些短缺药品,国家要保供,企业要纳入监管。”

 

随后,2023年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发布了《短缺药品保供稳价近期工作》。

 

 

 

涨价之后,终是医生扛下了所有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治病救人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涉及到危重患者抢救的时候,抢救药品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抢救药品短缺则直接导致临床上用药受限,特别是基层医院和边远地区医院,药物短缺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临床诊疗工作。

 

另外,药品短缺的同时,价格也在呈几何倍数暴涨。虽然在进行抢救时,大部分患者或家属不会对抢救药品的价格过多质疑,但是如果药品单价较高,可能会引起他们对数量敏感。

 

在抢救时,为了更加快速的给患者用药,有时会提前把一些药品用注射器抽好,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药物没有用上的情况。之前就是十块八块的事情,比较好解决。可是现在变成了成百上千的问题,医生用药就需要更为小心谨慎一些。

 

而且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一旦造成药物破损,涉及金额也比较大;抢救车内的药品临期更换,科室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

 

反正无论是药品短缺,还是药品价格上涨,最终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反映在临床上。而由此导致的矛盾,都需要临床医生去面对,去解决。比如在很多平台就有“医院的药比外面贵很多,是不是医生有提成/可不可以投诉?”这样字眼的话题。

 

 

而这种想当然的污蔑和投诉之下,受伤的还是我们身处一线的医生啊!

 

对于抢救药品的保供,政府部门确实是比较关注,也出台了很多措施和办法去维持供需平衡。在出现各种药品紧缺的情况下,各种加强生产、保证供应、合理调配的措施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如今形势尚不明朗,在“完善药品供应体系、保障医疗合理用药”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最后希望相关部门对于每一次卫生系统的改革,都是深谋远虑的决策。因为卫生体系中的从业者需要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需要一个平和的从业环境,而非在巨大的执业压力之下不断得应对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责编|亦一 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白带异常?月经不调?不注意这点小心拖...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09019668)-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宁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