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盐比我吃的米还多?那你可能离住院不远了!
原创
作者 : yaoyao
2022-01-28 16:07:31
8132
放假刚回家时,在父母眼里是个宝,三天以后……

农历 正月初七
生活没有一纸蓝图,更没有标准答案。
-- 早安!--
放假刚回家时,在父母眼里是个宝,三天以后……

来自母亲的吐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父母。
远了香,近了臭,距离产生美,不在家的时候天天想的受不了,回家之间后越看越不顺眼了!
放假在家难免和父母争吵,但是我真的不理解父母为了让你听他的话,最爱说的:我吃的盐比你的米还多?
忍不住心理默默吐槽,“吃的盐比我吃的米还多?那你可能离住院不远了!”
盐,是中餐的魂。
盐,也是中国人的痛。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做的研究调查发现:中国人每天吃的盐约为12.5克,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食盐量高出2倍以上。
中国人为什么吃了这么多的盐?盐吃多了会有什么危害?怎么减少盐的摄入量?小六带你一探究竟。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一个成年人每天吃的盐要少于6克(一个啤酒盖那么多)。而在中国人食盐观念中,往往忽视了这些含盐食品:
很多朋友只把食盐当盐,可问题是,很多调味品里都含有“隐形盐”。
以酱油为例。你做个冬菇焖鸡,放20克酱油就相当于3克的盐,一道菜就占去了每日食盐摄入量的一半;
出去吃个麻辣小龙虾,这样高油高盐的大菜里,放100克酱油就相当于15克盐,让你食盐摄入量严重超标。
平时做道菜,加盐加酱油只是常规操作,有时候还放点蚝油、鸡粉等。每天6克盐可不轻轻松松超标?
以方便面、挂面为例。一包方便面的含盐量就能达到6.7g。而为了让面条更精道,挂面制作过程中就会加盐。
但你想想,煮面时还要加调料,为了图方便吃顿面,每日食盐摄入量可是轻松超标。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我们就学会了用食盐来腌制食物,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
腊肠、腊肉、火腿......这些食物都是裹着盐巴腌制出来的,搬上饭桌前一般还会经过烹炒,盐、酱油、鸡粉......一层又裹上一层,你说可不可怕?
在发酵前,蛋糕面包表面一般都要抹上盐来腌制,这是发酵和储存的必备工序。甚至连尝起来甜甜的冰淇淋,它的制作过程中,也会通过加盐来降低温度,保证口感。
《柳叶刀》在关于全球饮食领域做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因为吃得不健康。
在这个研究里,中国人的高盐饮食被当成了反面教材。盐吃多了会“折寿”,在危机到来之前,你可别忽略了这些“伏笔”。
盐的咸味来自于钠,所以我们常说的「少吃盐」其实就是「少吃钠」。
钠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你吃得越多,肝肾代谢负担当然也就越大。
中国人实际的摄盐量比两倍还多,但是钙摄入量只有推荐值的一半。
每吃下6克盐,身体就会通过肾脏排出40~60 毫克的钙。盐吃得越多,流失的钙自然也越多。
调料加的多,饭菜更香,吃得也就更多,久而久之自然会导致长胖。而有研究也发现,每额外增加1克食盐量,患肥胖症的风险就增加25%。
当你觉得菜咸香、下饭的时候,你的反应不该是愉悦,而是警惕。
得胃癌的人到处都有,但东亚尤其多;因胃癌而死的人到处都有,但中国尤其多。
中国人的烹饪习惯里,烹炒腌制的地位很高,而盐腌食品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值得你敲响警钟。
很多人以为癌症是最可怕的疾病,然而中风已经悄悄成为中国人死亡的头号杀手。
高盐饮食,给咱们国家居民带来了更可怕的中风危机。虽然人活着就会得癌,但这么吃可能活不到得癌的时候。
醋是一个神奇的发明,它不仅可以在无盐的时候能提高鲜香味,而且在高盐的时候能够淡化咸味。加盐的时候少放点儿,用醋代替吧。
番茄、柠檬、青椒、洋葱等蔬菜其实“自带味道”,炒菜时加上它们,盐都可以少放点儿了。
腊肉、火腿等加工食物本身已经用盐初加工过,上饭桌前肯定还会加调料烹饪。说到底,加工食物得少吃。
前面也说到了,盐的咸味其实来自于钠。想少吃点盐又管不住撒盐的手?那就把家里的普通食盐换成低钠盐(钾盐)吧。
但这里需要注意,肾功能有问题的朋友,千万别买低钠盐,可能引起危险的高血钾症。
1岁前的宝宝可以从蔬菜、水果、肉类、米面里摄入足够的钠,再摄入添加盐会增加宝宝的身体负担嗷。
钠是我们身体所需的元素之一,过量了的确有问题,但不吃也万万不可。
宝妈在饮食中不加盐会影响食欲,从而对泌乳产生影响。那些所谓的“无盐月子餐”,拉黑!
许多医生建议,老年人为了避免血压血糖升高,饮食一定要清淡,要少油少盐。老人们平时就特别注意,天天稀饭馒头。
但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钠,一味的拒绝盐,更容易搞垮身子。
讲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心拔凉拔凉的,吃盐还有这么多讲究?
别担心,谨记以下低盐饮食诀窍,生活健康又快乐
:
健康早报名医推荐
郭海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戳下方名片,立即预约/在线咨询肠胃问题
☟ ☟ ☟

160知识库
每天一条健康小知识!
如果菜不油腻,洗碗布加热水也能搞定。洗涤剂中很多化学成分接触过多会干扰人体正常代谢。
▍ 图片来源:soogif.com;pixaba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健康160旗下
健康资讯网原创文章,作者:yaoyao,转载请联系160资讯网且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标明原文网址,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