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卖3600个!中药面包火到托人代购,为何有人黯然关店
时间:2025-09-30 18:38 来源:诊锁界 作者:北玄 点击:次
![]() 不少网友调侃:“吃甜面包会焦虑,但吃加了茯苓的面包,就觉得是‘健康的甜’”,这种自我安慰式养生,成了年轻人买单的关键。数据显示,超60%的消费者因“中药+面包”的新奇概念购买。一些门店因为这种尝鲜式消费,客流量开业即巅峰,但很快就倒闭了。 ![]() 来源:诊锁界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 “面包里有淡淡的药香味,吃起来很安心,一点也不甜腻。经常买来当早餐,同事还托我代购。”
上午十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楼的门诊大厅里,26 岁的上班族小林正在排队买面包。据她观察,除了像她这样每周固定购买的,还有人是专门来拍照打卡,更多是患者及家属。
数据显示,购买中药面包的消费者中,72%表示“愿意为健康溢价”,甚至有人一次买够一周的量,冻在冰箱里当早餐。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其中“健康烘焙”正以年复合增长率18.7%的高速扩张,显著高于传统品类。
一边,中药面包的热度还在持续,排队打卡的场景也随处可见;另一边,已有品牌悄悄摘下了招牌,某网红品牌深圳分店的歇业,给火热的行业降了降温,也照出这条赛道的隐忧:仅靠养生噱头,撑不起复购率。 那么,这些被追捧的网红产品,如何让一时的热闹落地为长久的生命力?当新鲜感褪去,又该靠什么留住消费者? ![]()
看似小众的新兴品类,早已吸引各路玩家纷纷下场。 扬州市中医院在今年开设“中医院药膳坊”,将中医“药食同源”理念融入烘焙,推出6款药膳面包,每款均标注所含药材及功效。价格亲民4元—15元,单日销量峰值达3600个,需提前通过8个500人微信群预订,月售近5万个。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在门诊大厅开设 “药食坊”,主打养生欧包,菜单按功效分为低脂健康、补气填元、健脾祛湿等系列,单款售价18-28元不等,开业三年持续受关注。 还有医院正结合地域特色推出专属中药面包。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食堂将当地标志性食材折耳根(中医认为其可清热解毒)融入面团,6元一个,限购两个;深圳罗湖中医院的“梧桐药膳坊”则针对本地湿热气候,研发茯苓薏米面包,兼顾祛湿理念与松软口感,销量稳居前列。 ![]()
除了医疗机构,连锁药房、新兴养生烘焙品牌等也纷纷入局,在全国遍地开花。 北京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 推出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外卖平台月销量超 300个,零号店 “美食 + 养生服务” 模式提升用户粘性; ![]() 郑州张仲景大药房的 “仲景生活”门店,售卖艾草香肠面包、香椿什锦芝士面包,已开出 8 家分店。 ☑ 新兴养生烘焙品牌: 杭州的“四气五味·药食无界灵感烘焙坊”另辟蹊径,选址于景区之中,凭借创始人的中医背景以及茯苓面包、紫苏扭扭棒等产品在当地爆火,人均消费30元左右。 漳州“时养五味”烘焙店推出十余款中药面包,门店订单火爆,每天卖出两三百个,不少云南、新疆等地的消费者线上下单。 ![]()
从医院食堂到街边烘焙坊,中药面包正以充满烟火气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
中药面包的走红,源于功能性与适口性的巧妙融合,也在于将传统的 “治未病” 理念以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呈现。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年轻人普遍存在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亚健康问题,对便捷养生的需求激增。《Z 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18—35 岁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相较于传统中药饮片的苦口、药膳汤品的耗时,中药面包跳出了治病调理的严肃定位,以“吃面包 = 养生”的新奇组合适配年轻人碎片化养生的需求。
同时,精准捕捉了年轻人矛盾式养生的心态。他们“贪吃,又怕死”,既想满足口腹之欲,又渴望不费力的养生,追求成分天然的心理安慰,以对抗高油糖食品的负罪感。中药面包以药食同源为卖点,配料表上的黄芪、陈皮、薏米等成分,成为看得见的健康背书。
尽管部分消费者清楚面包的实际功效有限,但购买行为本身提供了“健康管理”的心理满足感。就像不少网友调侃:“吃甜面包会焦虑,吃加了茯苓的面包,就觉得是健康的甜,这种自我安慰式养生,成了年轻人愿意买单的关键。 社交媒体助推,让它实现从线下到全网的破圈。数据显示,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中药面包 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超百万次,网友分享的打卡笔记中,“医院排队买面包”“药房里的网红甜点”等内容点赞量普遍过万。
另外,面包作为高频主食,天然具备持续吸引客流的优势。数据显示,超50%消费者每周购买面包至少两次,每周面包消费频率在2至5次的占到22.5%。 部分机构正是看中这一点,将中药面包打造成差异化引流产品,吸引顾客因每周买面包频繁到店。比如,同仁堂知嘛健康的消费者,会在品尝面包时体验中医养生服务,实现“以食带养”的业务联动,让低频的健康服务转化为高频的生活场景。 ![]() 养生的噱头,撑不起产品力 不过,这条赛道并非坦途,已有入局者甚黯然退场。 杭州“四气五味・药食无界灵感烘焙局”将门店扩张至深圳后,最终却因经营问题歇业。 ![]()
究其原因,深圳店开在竞争激烈的商圈,周边有泸溪河、鲍师傅等成熟品牌,以及各类网红甜品店,而“四气五味”未能凸显差异化优势,最终在混战中难以立足。 更多的是存在很多行业的共性问题,最突出的是:养生的噱头撑不起产品力,难以留住回头客。 面包中的中药成分存在感微弱,添加量仅1%-3%,远低于中医临床有效剂量。比如如茯苓每日需10-15 克,一个面包中可能仅0.5 克。“用量过多会影响面包成型,还会影响口味,这些养生药材更像是调味剂,”一位从业者坦言。 ![]() 再加上经过高温烘焙后,部分活性成分会流失,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批量生产的中药面包显然无法实现 “一人一方”,难以达到养生功效的预期。 受限于药食同源目录,约70%的产品集中使用黄芪、茯苓、枸杞等少数药材材,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比如多数品牌都有枸杞吐司、茯苓司康,口味远不及普通烘焙店丰富。 ![]() 价不配位也劝退不少消费者。单个面包售价比周边普通烘焙店贵50%-100%,同仁堂部分面包甚至单价高达52元。消费者虽愿为养生买单,但当发现高价购入跟普通的面包没两样,便会认为“不值这个价,不会再买了”,使中药面包失去面包作为高频主食的核心优势。(PS:去医院买中药面包,不能刷医保!!!) ![]() 数据显示,超60%的消费者因“中药+面包”的新奇概念尝试购买。一些机构因为这种尝鲜式消费,客流量开业即巅峰,但很快就倒闭了。
还有从业者指出,中药面包背后藏着供应链与安全性的多重隐忧。一位同时从事过烘焙与中药行业的网友直言:“烘焙终端门店一般分辨不了中药真假,中药造假是重灾区;购入的中药到底是饮片还是散货,是否懂得分辨,农残检测是否超标;还有药性相冲的问题,这些都得谨慎对待。” 从“四气五味”深圳店的退场到行业普遍存在的困境不难看出,中药面包要想从网红风口变成长红赛道,不能只依赖概念营销。唯有在差异化定位、产品力打磨、价格平衡、安全管控上深耕,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实现可持续发展。 ![]() (责任编辑:hesj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