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但做不到?主动健康为何“知易行难”
时间:2025-09-30 18:21 来源:健闻咨询 作者:盼达 点击:次
管住嘴、迈开腿、早睡早起,当被问及如何保持健康时,许多人都能侃侃而谈,但真正能长期坚持践行这些健康习惯的人却并不多。
“多数人对健康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实际健康行为表现较差。”近日,在第五届有意思生活方式大会上,赫力昂中国副总裁、企业事务部负责人傅悦如是说道。
这一发现来自赫力昂与健闻咨询、慧涧联YEO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消费者主动健康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持续推进,大众健康意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但“知易行难”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围绕主动健康的三大核心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和疾病治疗,该报告基于覆盖284个城市的广泛调研,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成年人的主动健康管理情况。数据显示,近七成(68%)的调研对象健康认知达到合格标准,然而客观健康状况反馈却表明,只有约四成调研对象的身体状况达到合格标准。调研还发现,近三成受访者呈现出典型的“高认知,低行动”特征,他们的健康知识储备表现出色,但实际健康行为却严重不足。
![]() 数据来源于《2025中国消费者主动健康洞察报告》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党委书记唐文娟指出,当前我国居民“主动健康”的意识与行为虽有提升,但健康意识难以转化为健康行为的问题仍较为普遍,例如“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真正戒烟却很难”。全科/心内科医生、上海曜影医院门诊部主任严轶文从临床视角指出,“知行鸿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信息茧房”致使消费者健康认知出现偏差;其二,即便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也难以长期坚持,最常见的就是不规律服药。
主动健康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差距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破解?报告从意识认知、健康行为及环境资源三大维度切入,分别针对孩子妈妈、新银发族、职场年轻人等八大特定群体,以及不同线级城市和收入水平的人群进行分析,深入梳理影响主动健康的核心驱动与阻碍因素,从而得出结论:内在动机的不足和外在支持的匮乏,共同构成了阻碍他们将健康知识付诸实践的壁垒。
高线城市压力大,低线城市配套差
为了深入探究环境资源与个人健康认知及行为的内在关联,报告构建了基于“城市层级”与“收入水平”两大维度的分析模型,将受访人群分为四类,分别为:一二三线城市的高收入家庭、一二三线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四五线城市的高收入家庭和四五线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
“相较于一二三线城市,四五线城市居民的客观健康指数往往更高。”傅悦指出,通过对比四类人群的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尽管四五线城市在优质健康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上不如一二三线城市丰富,但四五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状况却更为良好。
数据来源于《2025中国消费者主动健康洞察报告》
报告显示,以客观健康得分来评估实际健康状况,四五线城市受访者的总得分略高于一二三线城市,在慢性病患病率以及身体疼痛或不适方面表现显著。在与身心压力相关的指标,如“是否感到身体疲乏,缺少力量感”和“是否觉得焦虑或抑郁”等方面,四五线城市得分更高,表明这些城市居民的身心压力相对较小。
相比之下,尽管一二三线城市拥有充足的医疗资源和健康资源,但这些城市的受访者客观健康评分反而较低。一方面,他们的基础健康水平较差,包括肥胖、颈椎病、腰椎突出、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总体人群。另一方面,这一群体的睡眠质量差、易疲乏,睡得多却睡不好,精神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生活在广州的赵女士,是典型的健康知识丰富,却行动不起来的“高知精英派”。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996的工作节奏和压力,使她一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睡眠问题。为了缓解睡眠障碍,她试过从健身入手。“我办了健身卡,最开始会一个月去2-3次,后来就不去了,年卡到期后也没有再续。”在她看来,自驱力不足是无法坚持健身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工作强度大,会打乱健身的节奏。另一方面太累的时候也不敢做剧烈运动,会担心出现问题。”
与赵女士这类一二三线城市的高收入群体相比,四五线城市居民的主动健康阻碍因素,更多是外部支持的匮乏。报告显示,四五线城市的居民外部健康支持得分普遍偏低,他们的社区义诊覆盖率仅为20%,15分钟内公立三级医院覆盖率仅为28.9%。此外,对于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压力往往使他们缺乏充足的可支配收入来购买健康产品和服务。
爱家人胜过爱自己,女性健康更被动
女性群体面临的主动健康挑战,是本期报告的一个关键发现。
沿用《2024赫力昂中国主动健康洞察报告》对于八大人群的分类,《2025中国消费者主动健康洞察报告》依旧将调研对象划分为职场年轻人、中青年丁克、孩子爸爸、孩子妈妈、新银发男、新银发女、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
报告显示,相比其他人群,孩子妈妈和新银发女的主动健康认知水平较高,但她们往往对家人的健康更重视,在自身健康管理中较为被动。
以孩子妈妈为例,作为守护家庭健康的关键角色,这一群体在主动健康行为方面的达标率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例如,在“针对自己和家人的需求,购买和服用营养补充剂”以及“每年有计划地为自己和家人安排健康体检,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体检项目”这两项上,她们的达标率均高于总体水平,显示出对家庭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报告的深度访谈显示,孩子妈妈会为了孩子和家人健康,从医生、社交媒体等渠道积极学习健康知识并付诸实践。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妈妈在感觉到身体衰老信号后,也会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比如补充营养素,但常常因照顾孩子,家务繁忙而不能坚持。
与孩子妈妈相比,低学历、低收入的新银发女性,在主动健康中的弱势更为明显。尽管新银发女的健康认知水平更高,但她们的主动健康达标率却低于孩子妈妈,更低于同龄的新银发男。这或许意味着她们依然承担家庭重任,比如照顾年迈的父辈和年幼的孙辈,反而自己的健康管理受到更多牵制。报告显示,新银发女主动健康的主要障碍因素在于“缺少时间”和“优先考虑家人”。该群体不能规律作息的占比达到30%,选择“不给家人增加负担”的占比达到71.8%。
“老了胖了一定会有很多的疾病风险,我不想连累家里人。一旦生病了,孩子还得照顾我,我会成为他们的累赘。”已经年过50的孙女士为了保持健康,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规律服用营养补充剂。保持健康本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上有80多岁的父母、下有3岁的孙子需要照顾的孙女士而言,却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她每日忙于照料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自己的健康管理时间被大幅压缩。
孙女士的情况并非特例,而是众多新银发女性的普遍写照。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女儿、妻子,也是母亲、祖母,每一个身份都使她们难以分身去关注自身健康。这种“爱家人胜过爱自己”的心态,虽彰显了她们对家庭的责任,却也在无形中致使她们的健康管理更为被动。
点线面层层驱动,弥合“知行鸿沟”
从内在动机不足和外在支持匮乏这两个角度出发,报告提出要真正弥合“知行鸿沟”,需要个人、社会与相关机构的多方协作,由点到线再到面,一层一层攻克相应的难题。
个体对健康的认知,是践行主动健康的基础。因此,要弥合“知行鸿沟”首先要强化个体健康认知的“点”。报告显示,知识储备对健康行为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当健康认知水平从“及格”提升至“优秀”时,个体主动健康行为的合格率随之从39.4%大幅跃升至56.5%。报告建议政府部门、企业从各自职能定位出发,加强健康科普宣传,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动转化。比如针对健康服务不足的群体(如老年人、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居民),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知识内容;多部门联合行动,遏制健康谣言传播;企业可利用AI技术精准推送权威易懂的健康资讯,并通过职场健康计划等方式,帮助员工破除认知误区。
作为一家消费健康企业,赫力昂长期深耕于口腔健康、营养健康、疼痛管理、呼吸健康、消化健康、皮肤健康等方向,并且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每日健康”的使命,在相关领域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据傅悦介绍,“赫力昂通过持续参与‘骨动中国’、‘健齿中国行’等公益行动,将专业知识融入健康城市和社区规划,与公共卫生体系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放大健康传播的社会效应,让每一位公众受益。”与此同时,为帮助消费者跨越健康“知行鸿沟”,赫力昂致力于提供“更可信、更简单”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坚持循证科学,打造可信赖的产品;另一方面开发小程序等便捷自测工具,将健康洞察转化为消费者的实际行动,让主动健康触手可及。
在提升个体健康认知的基础上,弥合“知行鸿沟”还要编织紧密的人际支持之“线”。人际支持网络为健康行动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无论是家人朋友的督促、社群活动的积极参与,还是社交媒体的正向反馈,都能有效强化行动意愿。傅悦表示,“晒晒朋友圈,和家人朋友交流一下健康心得,都是促进主动健康的重要方式。”在营造人际支持环境方面,报告鼓励个人主动寻找健身“搭子”,通过社交激励培养每周150分钟运动等健康习惯,将健康追求融入日常生活。
除人际支持网络外,由健康环境资源、医疗健康服务等外部支持构成的社会资源之“面”同样至关重要。报告显示,外部支持能够有效促进主动健康。外部支持越多,主动健康得分越高。其中,包括健身设施等在内的健康环境资源、以药店和社区医院为主的医疗健康服务,都是影响主动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外部资源支持方面,报告建议政府持续完善“15分钟健身圈”等社区基础设施,让优质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强调,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破解“知易行难”难题最重要的核心。因此,在政府、行业加强外部支持的同时,个人也应树立和强化主动健康的理念,根据自身情况,主动破解健康障碍,从而提高健康认知行为的转化率。
扫码阅读报告原文 ![]()
商务合作 Jessie:13911125922 雨杉:13269682757
转载、进群请加健哥微信:badianjianwen (责任编辑:hesj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