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资讯网_健康160旗下医疗信息门户网站_中国人的在线健康服务平台移动版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世界规模最大!国家卫健委:广大医务人员辛勤劳动,作出了巨大奉献

 

 
“我们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了较高的卫生服务产出,这期间广大医务人员辛勤劳动,作出了巨大奉献。”

来源 | 国家卫健委官网

医脉通综合整理

 

 

9月1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出席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医疗服务体系

 

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介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双提升。持续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推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服务可及性、服务水平都得到提高。据监测,东中西部千人口医疗资源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雷海潮表示,国家卫健委刚刚启动了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将在未来五年进一步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能力、提升可及性,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协同联动,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卫生健康服务。

 

雷海潮指出,在过去五年中,国家卫健委推开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协作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刚才我讲到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包括传统医药服务体系,在世界上是覆盖最广、能力最强的。我们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发挥良好作用。”雷海潮说,据统计,到2024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已经达到了109万所,可以说遍布城乡,超过90%的居民在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

 

另外,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断扩增,到去年年底已达到1578万,这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在服务过程中注意服务效率的提升,大量开展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很多患者可以在24小时内、不用多住院就可以完成手术治疗,这极大方便了患者,也提升了效率。

 

雷海潮提到,“我们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了较高的卫生服务产出,这期间广大医务人员辛勤劳动,作出了巨大奉献。

 

另外,国家卫健委也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在编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薪酬制度改革方面坚持公益性导向,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经验,与财政部一起支持全国70个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务院成立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协调机制

 

雷海潮在介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时披露,国务院已成立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协调机制

 

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资源和服务更加贴近居民群众。

 

国家卫健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东北地区、省域内人口较多的地市和基层进行延伸和下沉。在省域地市内设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已经设置125个。还有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

 

二是促进分级诊疗,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

 

实施了“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服务方式,促进化验检查结果互认。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全国有338个地市(州、盟)互认医学检查化学项目超过200项,县域医学影像、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及中心药房已经普遍建立。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取消了医疗机构的门诊预交金,住院预交金费用水平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和下降,这项举措得到欢迎。全国81个城市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正在试点推进当中,2199个县区开展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的医疗人次数达到3600万,比2020年增加46%。

 

三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因地制宜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经验,国务院成立了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协调机制,该机制上周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根据统计,8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门诊候诊时间缩短,5500多家医院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推广到2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有83%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服务。另外,试点开展免陪照护服务,有4000多家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方式提供上门护理服务项目。互联网医院在全国发展到3756所;据统计,去年互联网医院诊疗人次达到1.3亿。另外,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外商独资医院在国内落地服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达60多家。

 

 

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儿科执业医师达24.39万人

 

郭燕红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人群,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老年健康服务再升级,努力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其中,在儿科医疗资源方面,截至2024年底,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达到24.39万人,比2020年的16.34万人增加了49.3%;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到2.47张,比2020年的2.18张增加了13.3%,服务可及性和专业性显著提升。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雷海潮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公平性都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升,特别是人民群众所看重的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持续地改善。

 

雷海潮介绍,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付诸行动,健康知识和素养水平得到了持续改善和提升。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覆盖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部得以建立健全,服务能力、保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雷海潮提到,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行动中安排了18项涉及公众的公共卫生行动,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健康工作。据调查,居民健康素养持续提升,从2020年的23.2%提升到2024年的31.9%。“可以说,老百姓喜欢卫生健康知识、学习卫生健康知识并付诸行动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雷海潮说。

 

 

我国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勇攀高峰。卫生健康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一、新药和疫苗研发方面

 

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如舒格利单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陆续获批上市,填补了相应领域国产创新药的空白。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品泽布替尼已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在疫苗方面,国产HPV疫苗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快速提升了我国HPV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近日,国产九价HPV疫苗已经投入使用,为女性提供了更加全面、可及的免疫选择。

 

二、医疗器械和设备创新方面

 

我国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CT,比传统CT空间分辨率提高2-3倍,扫描速度更快,辐射剂量大大降低,效率和效果更佳。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都已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为患者减轻了创伤痛苦。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人工心脏、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等产品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产高端医疗装备。

 

三、产出高水平疾病防治中国方案方面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开展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研究,使得难治性、免疫耐药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有效率从原来的13%提升到44%,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取得了国际上该领域的最佳疗效;我们支持以“患者为中心”重构和优化急诊脑卒中诊疗流程方案,使得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平均时间由原来的60分钟缩短到现在的不到30分钟,大大提高了疗效。开展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重要脏器损害诊疗体系研究,实现了疾病演进及脏器损害的精准预测和量化评估,创建了个体化诊治的“中国范式”,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科技创新有效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改善了诊疗效果,为维护人民健康,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Atai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hesj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