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年报公布:次均住院费用与床日数“双降”,住院率数据“缺席”
时间:2025-07-15 18:50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王晓 点击:次
7月1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4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这份年度“账单”不仅呈现了医保制度的总体运行状况,也透露出制度改革的重点调整方向和潜在压力点。
![]()
以下为“医学界智库”整理的医保运行五大趋势观察:
一、居民参保人数连续六年下滑,职工医保结构趋紧
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为13.27亿,较上年减少约700万人。其中,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为9.47亿,已连续六年下降。相较2018年的历史峰值(10.33亿),已减少超过5500万人。
这一变化部分来自全国统一信息平台上线后对重复参保的清理,也是近年来人口结构变化、财政补助压力上升以及部分灵活就业人群“迁移”至职工医保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职工医保方面,2024年参保人数达3.79亿,同比增长2.16%。不过,在职与退休人员的比例正持续缩小,从2019年的2.77降至2024年的2.63,显示职工医保内部收支平衡压力正在加剧。
二、次均住院费用与床日数“双降”,住院率数据“缺席”
2024年医保“控费提效”成效明显。职工医保次均住院费用为11707元,较上年减少468元,降幅约3.8%;居民医保为7408元,下降3.5%。住院天数同步缩短,职工医保由9.8天下降至8.7天,居民医保由8.8天降至8.5天。
这一趋势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密切相关。截至2024年底,按病种付费(DRG/DIP)已覆盖90%以上的出院人次,医保基金中八成通过该类方式结算,医院收益不再与服务量挂钩,而是围绕“控总额、提效率”进行资源配置。
同时,随着门诊共济、日间手术和分级诊疗逐步落地,部分以往需要住院完成的治疗环节正向门诊迁移,尤其在职工医保人群中表现更为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曾引发广泛讨论的“住院率”指标未在2024年公报中继续发布。根据当年数据,职工医保住院率高达21.86%,退休人群更接近50%,引发公众对医保滥用、系统性过度医疗的担忧。2024年虽未直接披露该项指标,但按住院人次与参保人数估算,职工医保住院率仍在21.6%左右,基本持平。
三、医保基金监管持续加码,追回275亿元
与此同时,医保基金监管继续呈高压态势。2024年,全国医保系统共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近五成,涉及定点医药机构近29万家。医保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侦办欺诈骗保案件30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741人;同时,通过智能监管系统挽回基金损失31亿元。
当前,基金监管已转向“线上实时预警+数据驱动稽核”的新阶段。医保经办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从病历轨迹、处方行为到费用结构进行全过程分析,压缩灰色地带。
与此同时,《医疗保障法(草案)》已于 2025年4月27日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并决定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目前正公开征求社会意见。随着法律正式颁布,医保基金监管将有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责任体系,监管体系预计将从当前制度依据向法治轨道并轨,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构成更持久的合规压力。
四、生育保险扩容提速,辅助生殖政策落地加快
2024年,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2.53亿,享受待遇人次3690.8万,同比增长30.2%;基金支出1402.93亿元,同比增长19.2%。除统计口径扩展(如将产检纳入)外,辅助生殖服务纳入医保是结构性增长的重要因素。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等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畴,部分地区实现与职工医保或生育保险统筹结算。这一进展使曾经“因费用望而却步”的治疗手段逐步制度化,反映医保对人口政策的支持正在进入深水区。
五、异地就医突破3.97亿人次,医疗资源流动性加剧
2024年,全国异地就医人次达3.97亿,同比增长63%,医保支付金额达7868亿元,占总支出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职工医保人次2.62亿,居民医保1.34亿,反映出医保“全国通办”正成为制度常态。
尤其是跨省直接结算人次首次突破2.38亿,同比增长近85%。门诊慢特病和药店购药是增长最快的两类场景,体现出医保平台联网能力和数据通达性的提升。
但同时,“大城市医院虹吸”效应更加显著。有数据表明,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份的异地支付占比常年高企,部分地区异地支付占医保支出的40%以上,医保基金随患者流向京沪广等大城市。如何在提升流动效率的同时,实现区域间医保资金与服务能力的平衡,正成为地方医保改革的下一个重点。 (责任编辑:hesj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