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又到了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季节了!
但当你像刚从水里捞出来,浑身湿漉漉、黏糊糊的时候,偏偏有人在阳光下依旧一副清爽如初的样子。
面对这般汗流浃背的窘境,耳边总会传来亲切的问候:
动不动就扣上「身体虚」的帽子,实在是太草率了。夏季多汗背后还是藏着不少秘密的。
跟着中医养生
点击图片,预约医生
↓↓↓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于是为了维持 37℃ 左右的恒定体温,需要一套高效的“散热系统”。
汗腺就是这个“散热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外界温度升高或者受到一些刺激因素时,汗腺就会收到指令,开始生产汗液。
随着汗液蒸发,就会带走你身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体温,避免类似热射病的发生。
所以说,出汗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为了生存的一种方式。
但是汗多≠体虚!
在中医理论中,将出汗分为“实汗”和“虚汗”两种类型。
影响出汗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天气说了算 :环境温度是罪魁祸首
夏天温度高,身体为了散热,自然会增加排汗量,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所以运动后出汗多是很正常的。
▶体型说了算 :胖子更容易汗流浃背
肥胖人群的体表面积较大,脂肪层较厚,不利于散热,因此更容易出汗。
此外,肥胖人群通常新陈代谢也比较旺盛,产热较多,也需要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
▶情绪说了算:紧张、焦虑时,汗腺也会失控
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会变得兴奋,刺激汗腺分泌汗液。
所以紧张、焦虑、害怕等情绪也可能导致出汗增多。
▶饮食说了算:吃得太辣时,不出汗才怪!
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会刺激汗腺分泌,让你很快便“汗如雨下”。
只要是这些情况下出的汗,加上人也没有其他明显不适,不用慌,你不虚。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虚”呢?
虚汗,是中医上的一个概念,指那些——
由于身体内部原因引起的、不正常的出汗,而且还有伴随症状,得满足这几个条件才能说虚。
不过虚汗也分门派:
▶自汗:白天不请自来
白天不自觉地(甚至只是坐着不动)身体就开始出汗,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
而且还经常伴随精神疲倦、气短乏力,感觉身体被掏空等症状。
▶盗汗:夜间偷偷摸摸
晚上睡觉,当你进入梦乡之后便开始流汗,醒来后发现枕头、床单湿了.
而且常常伴有口干舌燥、手脚心热、遗精 (男性) 等症状。
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阴虚火旺导致,特别是久病之人容易出现盗汗问题。
▶头汗:只眷顾头颈
出汗部位仅限于头、颈、前额部为主,身体其他地方却很少出汗,常伴有口臭、小便色黄等症状。
这类人群主要是湿热体质,或者平时存在饮食积滞、消化不良等问题导致脾胃虚弱。
▶心胸汗:汗水只在“心口”徘徊
汗主要出现在心窝或者两乳房之间。
如果这个位置出汗较多,多是长期思虑过度、操心劳累、精神紧张,导致心脾两虚,引起心胸汗。
▶手足汗:手心、脚心“漏水”
双手双脚,经常潮湿多汗,严重者汗水甚至会像水滴一样往下流。
手足汗多与脾胃相关性很大,脾胃虚弱、脾胃湿热都有可能导致手足出汗。
不要盲目进补!
想要摆脱虚汗的困扰,首先要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漏电类型”,才能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良好习惯,比如:
而头汗型和手足汗型需要分清是湿热(得清热祛湿),还是脾胃虚弱(则要健脾养胃),才好辨证施治。
所以还是那句话:
有问题及时就医,中医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点击图片,预约医生
↓↓↓

如果你是实汗类型,就不用过于慌张,长期使用止汗药反而会堵塞毛孔,影响汗液的正常分泌。
其实你只要稍微用点心,调整下生活方式便行。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夏天!
更多养生知识
戳下图了解
↓↓↓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