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已有危重病例!全国流感进入快速上升期
转载
来源 : 医学界
2025-11-28 19:04:45
2
全国流感仍在快速上升期,多地医院接诊量明显增加,且已出现危重病例。
最新一期流感监测周报显示,全国共报告1234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感阳性率已超40%,所有传播区域均以甲流为主。
全国流感仍在快速上升期,多地医院接诊量明显增加,且已出现危重病例。
1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25年第47周中国流感监测周报。监测期内(11月17日—11月23日),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上升,流感检测阳性率达40.9%,全国共报告1234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中疾控病毒病所研究员王大燕早前出席国家疾控局会议介绍,预计今年我国流感疫情高峰可能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明年1月初。
“我们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5—14岁的病例组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比其他年龄组显著增高。”在国家卫健委11月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疾控研究员彭质斌说。
综合媒体报道,多地医院儿科门诊、急诊接诊量显著攀升。
其中,银川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急诊日均接诊量达2000人次,周末高峰期达到2300人次,该院两院区同步开启“儿童黄昏门诊”,服务时间至晚上10点,由全院儿科医生共同支撑,最大接诊量可达300人次。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均实行“全院一张床”管理策略,在儿科病区满员后,灵活调配其他病区资源,开设机动病房,确保流感急危重症儿童能通过24小时绿色通道及时住院。
北京儿童医院的流感阳性检出率较上月明显增加。为充分接收患儿,医院开设不限号门诊、增加医生出诊单元、启动门诊动态支援等。内科/发热咳嗽门诊开设白班、小夜班、大夜班,24小时接诊。
11月24日、25日夜间,有媒体调查走访成都10余家医院,发现多家市级医院的急诊明显应对不过来。
“接诊量大了,确诊流感患者的占比高了。在半天门诊中,可能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流感。”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范娟告诉“医学界”,医生们主动延长门诊时间,减少病患积压。
广州一名读者告诉“医学界”,因流感严重,一个班有十几人请假,其孩子所在小学已有班级停课。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苏州、上海等地。
一些综合医院也感觉到接诊压力。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近期接诊的病人中,约一半有发烧症状,不少人伴随明显的全身酸痛、乏力感。
据11月22日“叮当快药”数据,抗流感病毒药物近期销量上升比较明显,奥司他韦近7天销量增长率达237%,玛巴洛沙韦上涨达180%。“红星资本局”走访发现,多家药店的抗流感药物销售一空,近期才补上新货。
此外,北京、沈阳、成都、西安等地的流感检测试剂增长约10倍以上。
“大部分患儿经过规范治疗、充分休息,都能较快恢复。”范娟说,也有一些“不同以往”的发现。
比如,今年流感患儿的呼吸道症状较明显。很多人使用了抗流感病毒药物,烧也退了,咳嗽、咳痰仍在加重,进一步检查发现合并肺炎、支气管炎,部分需住院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医院已收治了因流感引发的危重病例,甚至需要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一名6岁女孩在发烧1天后突发抽搐,检查时已出现脑部损伤,经急救才避免发展为急性坏死性脑病。
该院PICU还收治1名13岁患儿,此前患有糖尿病但并未察觉,甲流感染诱发了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同时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抢救时用上了ECMO。
安徽省儿童医院则遇到一名4岁患儿,仅两天就从咳嗽、喘息发展到严重呼吸困难,被送至医院时已呼吸衰竭。
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金丹群告诉媒体,影像检查显示,患儿出现一种流感危重并发症塑型性支气管炎。气管镜检查提示气道内形成黏液栓,阻塞气道、导致通气功能障碍。
除塑型性支气管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病都是流感可能引发的严重并发症。
其中最凶险的为急性坏死性脑病。范娟告诉“医学界”,这一并发症的进展非常快,有的甚至按小时计算。患儿在持续高烧12至48小时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情况,一旦进展为急性坏死性脑病,死亡率约30%,存活者的80%会有较严重的后遗症。
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医师姚瑶介绍,流感的“爬坡—高峰—回落”一般持续5—7天,发热通常持续2—4天,随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咳嗽和乏力可能持续1—2周或更久。
若患者体温>39℃、连续3天未缓解,体温有所下降但精神萎靡不振,并有频繁呕吐、肢体抽搐、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往往提示病情正向重症转化,应尽快就诊。
“假设孩子退烧了,咳嗽频次不断增多,咳痰明显,也要尽快到医院复查,排除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范娟强调。
“全社会对于流感的认知有所增强。”范娟告诉“医学界”,她询问病史发现,很多孩子是在校期间发烧,老师会主动询问呼吸道症状,及时通知家长尽快排查流感。
因此,她接诊的患儿大多能在黄金治疗期内及时用上抗流感病毒药物。
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我国目前已上市多款抗流感病毒药物。其中奥司他韦适用于2周龄以上儿童及成人;玛巴洛沙韦,适用于≥5岁儿童及成人。
这两个药物都需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服用。若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有重型/危重型高危因素的患者和重型/危重型患者,仍应坚持抗病毒治疗。
2024年12月发布的《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显示,对于重症或有重症高危因素的患儿,无需等待病原学结果,尽早给予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具体包括:年龄<5岁,尤其2岁以下;早产儿;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营养不良、肥胖、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者;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
此外,65岁以上老人、孕妇,以及有心血管病、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人,也都属于高风险人群,应重点加强防护。
业内专家指出,当下不是接种疫苗的最好时机,但晚点也比不接种强。“接种后2—4周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也就是现在接种,12月起效,到时应该正是流感高峰期,是有意义的。”
来源:医学界
校对:蔡 菜
运营:王奥雅
责编:汪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