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中国院士团队登《自然》封面,破解外科打结难题

中国院士团队登《自然》封面,破解外科打结难题

转载 来源 : 医学界 2025-11-28 19:04:18 2
针对外科手术中的“死结”难题,中国专家取得重大突破。

用“活结”巧解外科“死结”,中国院士团队最新科研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

 

该研究由第四届“泰山奖”医疗创新奖获得者蔡秀军院士与其团队,联合杨卫院士团队共同完成,破解了微创手术“打结力度”精准拿捏的难题。

 

整理 | 凌骏

 

 

针对外科手术中的“死结”难题,中国专家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时间11月27日,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杨卫院士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院士团队,共同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表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Sliputure”——活结智能缝线,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外科缝合
 
 
在外科手术中,缝合伤口所打的“外科结”是一个死结,用于闭合组织。这种结一旦打牢,便很难调整。
 
通常而言,打得过松,伤口可能会开裂,影响组织愈合;结打得太紧,则可能造成局部血供受阻,极易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长期以来,这种“松紧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刀医生的手术经验,但由于力度缺乏量化标准,存在多个不确定性。一方面,年轻医生的操作可能不稳定,另一方面,对于使用手术机器人的手术,机械臂下手也“不太有轻重”。
 
为此,杨卫院士、蔡秀军院士团队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解决思路——利用“滑结”(slipknot)来编码与传递力。
 
通俗来说,这一方法是在死结旁边预先打个活结,当在打死结、拉紧缝合线,导致活结解开的同时,就预示着死结打结完毕。
 
要实现这一过程,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交叉力学中心教授李铁风阐述原理称,首先,做活结过程中把精准的峰值力信息存在结中其次,解开活结过程可将力的信息传递给串联的系统中最后,力学模型刻画信息和力的传递并接入机器人或人的操纵系统完成死结。
 
 
其中最大的技术难点之一在于,由于打死结的力是由活结解开瞬间的力决定,因此活结必须稳定可控且保持力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要确保每一个活结都能在预设的、唯一的、精准的力度下打开。
 
为此,联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由多名来自力学、医学、数学、材料、机械、控制等多个不同学科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跨学科交叉合作。
 
团队通过高速摄像机和Micro-CT捕捉活结细微的滑动轨迹。随后通过力学建模、有限元仿真等手段发现了活结蕴藏的有序规律——解开活结的编紧活结时拉紧结点的力(预紧力)、结环数量、直径、摩擦系数、模量相关。
 
因此仅需要改变上述参数,即可获得对应打开力的活结。实验显示,针对特定的活结,解开它们最后那一瞬间的力(峰值力)是高度一致的。
 
此后,研究团队反复改进,历经大量设计迭代,通过测试、采集不同年资外科医生的打结数据以及不同材料、式样活结的力学指标,并利用计算机建模,预制了大量的活结,最终完成了一套“基于活结的力学传导机制”程序。
 
团队制造出来几百根特制缝线——它们各自带有一个不同结法的活结,解开它们的力也各不相同,实现了不同手术场景下“活结”对“死结”的准确调控。
 
研究显示,在动物肠道修复手术实验中,该系统使得吻合肠道既不渗漏,又不撕裂。从开放大鼠肠道修复,到腹腔镜下活体猪肠道修复,再到机器人的操作,都获得了很好效果。
 
目前,应用这项技术的内镜和手术机器人,可以使相对缺乏经验的外科医生在缝合打结力的精确度上提升121%,接近甚至媲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同时,它还能赋能手术机器人,在无力传感器的情况下实现实时、可靠的力控制
 
蔡秀军院士是我国微创外科与智能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获第四届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医疗创新奖他亲身见证并推动着外科手术从大开大合到精准微创的迭代,深刻感受到当前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陷入的力盲困境。
 
技术在进步,但外科医生的手感却在不断消失。”蔡秀军院士表示,传统开放手术中,医生的双手能直接感知组织软硬,精准掌控缝合力度,但代价是患者创伤大、恢复慢;而在微创手术中,这种直接的力反馈大大减弱,使得打结力度的控制非常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
 
此次研发的“活结力学传导机制”,虽然提供的解决方案原理看似原始,但却是研究者们对其结构蕴含本质规律的泛化应用,不需要通过传感等电子设备才能即时判断,避免了手术操作或机器人在缺电或者断网环境中无法精准工作的问题。
 
展望未来,除了运用于临床,这种不依赖复杂电子器件构建操作的方法原理,还能满足常规手术中的深腔环境,并有望在其他极端条件(深海、深空、深地等特种作业)和极限尺寸研究(极微观系统构造或调控)中展现应用前景。
 
而这也正是浙江大学“医工交叉、临床驱动”创新生态的生动缩影。“Sliputure”的成功,验证了交叉力学研究中的“数智力学”和“Mechano-Intelligence”范式。
 
据了解,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构建针对不同组织的力值数据库,致力于开发适用于各类机器人手术及消化道、心血管、神经外科等高精度缝合领域的系列产品。
 

参考文献

1.“活结”巧解外科“死结”!蔡秀军院士团队最新科研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封面,https://mp.weixin.qq.com/s/Zr4yivnfW73QFPBc9P53-w
2.《自然》|用活结的方案,解决一个死结问题,https://www.sohu.com/a/958897255_121627717
 
(封面图、首图与本文无关,图源锐景)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