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不能开中成药了?
转载
来源 : 医学界
2025-11-20 18:50:52
0
西医师临床开具中成药,监管正在趋严。
西医开中药被限制?多地发文再次明确,非中医类别医师可以开展中医诊疗行为,但前提条件是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并考核合格。
近日,有医院发布《关于非中医人员不能开具中医药项目》的通知,其中提到:接上级监管部门精神,所有非中医人员不准开具中药、中成药、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医治疗等中医药项目。
一位县级中医院院长告诉“医学界”,临床规范中医药合理使用,他所在的医院从2022年就开始按国家政策执行相关要求了。
“能不能开中医药项目,一是看执业资格,二是看有没有经过中医类别的培训且考核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如西学中、专项中医医疗技术培训、传统医学师承等。”该院长解释。
多名临床医生向“医学界”表示,近一两年来,对西医师的中成药处方管控确实变严了,需要达到一定要求才可以开具。另有专家分析,监管趋严或与中成药临床不合理使用较多、医保政策收紧等有关。
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给出了答案。当年7月,《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558号)中明确指出:
对于中药,其他类别的医师,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遵照中医临床基本的辨证施治原则,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
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学专业学历或学位的,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2年以上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总学时数不少于850学时)并取得相应证书的,或者按照《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有关规定跟师学习中医满3年并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的,既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也可以开具中药饮片处方。
通知引发了广泛讨论。随后的8月,针对“中成药限方”,有接近政策层面的专家解读称,根本目的是提高中成药临床应用水平,而绝非禁止西医开中成药。
这一基调可在多个省份的文件中体现。同年9月4日,山东发文,对于中成药“限方”问题,山东仅对三级医院进行考核,而对县级(二级)医院暂不做硬性要求。几日后,贵州省卫健委发布相似解释。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多地普遍要求的是,可以开具常见病、多发病的常用中成药处方,也可以延续使用中医医师开具的中成药长期处方。这一说法在陕西、海南等地均有提及。
由此可见,多年前,对西医禁止开中成药处方的相关要求并未全面铺开,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
2019年,某三甲医院公告非中医类别医师不能开中药相关处方
2025年以来,“医学界”梳理发现,多地卫健委陆续发布针对非中医类别医师开展中医诊疗行为的相关文件,而这些规定,均以国家卫健委的上述通知为依据,仅在细节方面略有差异。
今年9月,山西省发布《全省非中医类别医师从事中医药服务的规定》,明确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县级及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或所在主执业医疗机构认可的,由具备培训条件的机构组织1年中医药系统培训(总学时数不少于480学时),经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
同月,重庆发文,除参加西学中培训、取得相关专业学历或学位等外,提出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参加重庆卫生人才网西学中管理平台规定的中成药学习内容,或按照相关规定参加中成药用药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
“按照上级规定,我们医院在2022年就开始执行这一政策了。”前述中医院院长介绍。
“医学界”了解到,其所在医院现为“西学中”指定培训机构。“我们是中医医院,非中医人员相对比较少,如有需要,发起会诊也很方便。”
他还表示,有条件的医院会通过信息系统前置处方权,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强调,没有相关资质的非中医类人员不可以开相关处方。
对于西医师开具中成药的最新动向,安徽一三甲综合性医院主任医师告诉“医学界”,他所在的科室暂未有严格限制;郸城县某医院医生表示,他在两年前开始执行该项规定。
部分地区对西医师的中成药处方监管趋严,与多个因素相关。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成药在综合性医院的使用量持续攀升。然而,中成药作为一种已成型的药物制剂,非中医医师开具中成药的现象极为普遍,衍生出用药不规范等问题,让中成药的合理使用面临考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学部、临床合理用药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的一项研究显示:
2021年9月,该院中成药处方数为22778张,其中由西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数为19436张,占85.33%;
中成药处方金额为7242432.68元,其中由西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金额为5966539.44元,占82.38%;
西医科室出诊医师共493名,其中357名开具了中成药处方,占72.41%。
该院共有49个临床科室,其中西医科室44个,而在当期仅有6个科室没有开具中成药,分别为整形美容外科、淋巴肿瘤科、超声科、康复医学科、心脏外科和放射治疗科。
研究对154名本院西医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只有5名医生是依据“自己的中医药知识”开具。此外,36.36%的医生从未接受过中医药类培训;65.58%的医生评价自己的中成药处方表现一般;58.44%的医生认为中成药的滥用情况比较常见。
研究指出,西医师对中成药的使用普遍,但对药物组成、化学成分、药性和配伍规律等了解较少。由于西医师对中医理论不熟悉,在开具中成药时大多以西医诊断为依据,往往导致药不对证的情况,延误患者的病情。
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医院85.65%的门诊中成药处方来自非中医科室。
对此,上述中医院院长表示:“中成药相对安全,但也需要具备中医知识,如果不懂,可能会开一些药性相反的药物,造成伤害。”
长期以来,中成药不合理使用是临床突出问题之一。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董运茁撰文介绍,在该院进行中成药合理用药体系管理前,其2019年3月至6月的基线调查中,中成药处方的不合理率高达36.89%。
具体而言,不合理类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用法用量不合理(30.12%)、无中医相应诊断(19.28%)、选药不合理(17.47%)、存在相互作用(15.66%)、存在重复用药(13.86%)、存在禁忌证(3.61%)。
临床中,一些西医师对不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使用,重复开具同一功效类别药品,同时开具感冒药与滋补药等,加剧了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风险,存在较大的用药安全隐患。
有专家向“医学界”表示,为提升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实行“限方”是必要举措。
“现在医保也管得非常严格,即使有中医师会诊指导,非中医人员目前也不可以开方。”前述中医院院长说,部分情况下,非中医类别的医师开中医药项目,医保会认定违规。“应在规范的基础上合理使用。”
不仅是“限方”,中成药从生产到使用环节都面临着愈发严格的监管。
2025年9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对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实施审批管理的中药材、实施备案管理的中药提取物等中药的生产监管提出新要求。
10月,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文,拟对2019年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实施前已上市的中药注射剂,按照不同情形分类采取监管措施,推动实现“主动评价一批、责令评价一批、依法淘汰一批”。这也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监管。
中成药最大的支付方医保,也出手了。近年来,重头产品因医保受限或被部分省份纳入重点监控目录使得销量减少,已成为众多中成药企业需要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位医药行业的资深研究员向“医学界”介绍:“尤其是独家中成药,部分独家中成药单价高、占用医保基金的比例高,医保局会优先论证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将缺乏循证依据的独家中成药品种逐渐予以替代,或清除出医保目录。”
国家医保局也多次点名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的临床使用与院内销售。
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通报,明确提出将对相关中成药高价产品及企业进行规范。随后,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大批中成药被纳入治理范围。
11月3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超量开药智能监管工作的通知》,首批被重点监管的50种药品,化学药有35种,中成药13种,生物制品2种。这些药品大多为医保常用药,患者需长期使用,容易发生超量开药、倒卖回流等现象。
还有医药专家分析,长期以来,药品价格治理工作不局限于中成药,但中成药由于其自身特殊性及历史原因,在疗效本就不明确的情况下,价格虚高、混乱问题尤为突出。
今日,国家医保局公众号发文,介绍了一起中药配方颗粒行贿案,揭开部分中成药价高背后的暗箱操作:销售人员向高安市人民医院15名医生支付回扣款163.63万元;向高安市妇幼保健院3名医生支付回扣款29万元,以实现该中药配方颗粒在院内的高销售额。
“管理趋严的态势非常明显。”一位医保政策研究专家表示,未来有资格开具中成药的医生数量或许会减少,“至少一年的培训,可能会削弱医生们使用中成药的积极性。”
来源:医学界
校对:蔡 菜
运营:王奥雅
责编:汪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