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能力范围的手术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恐怕也难以得到好结果。
10月29日,红星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一起十分具有争议性的医疗纠纷,值得关注。

该起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26日,时年刚满10岁的小烨在大课间的玩耍中,被小朋友撞到了肚子,一直感觉肚子疼,于是他的妈妈岳女士便带孩子去了成武县人民医院。
在此之前,小烨的身体一直很好,感冒发烧都很少,在去医院之前也没发现腹部有什么外伤。到了医院检查之后,医生表示,可能撞巧了,腹部有个血块,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在做了加强CT后,医生告诉家属,在小烨的胃和胰腺中间有占位性病变,要做腹腔镜检查并进行手术。
本来是一场腹腔镜手术,最终却耗时14个小时并开腹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肠、胰腺、大部分胃和小肠、部分结肠等多个器官,此后小烨便无法再像正常人一样吃饭、喝水,生存要靠长期静脉注射营养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份成武县卫生健康局在2025年9月28日发出的书面答复记载了详细的诊疗过程。
诊疗过程显示:
10月26日12点40左右,小烨被推进手术间;
13点左右,进行腹腔镜探查,考虑肿瘤破裂出血。十分钟后,普外一区医生苏某某告知家属需要进行中转开腹手术,小烨的父亲签了字。
15点左右,术中清除的部分肿瘤组织的快速病理结果显示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为低度恶性肿瘤”。
16点10左右,普外二区主任赵某某主刀接续手术,确定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
16点50左右,医生赵某某将相关情况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家属要求终止手术转院,但患者并不具备转运条件。17点15左右,家属同意手术并签字,术中出现肠管淤血、水肿。
20点45,赵某某主任电话联系血管外科医师于某,于某认为需行血管移植术。
21点左右,赵某某主任手写术中知情告知书,将情况、风险及并发症详细告知家属。家属询问术中和预后情况,赵某某回复“如果行大隐静脉移植后,静脉回流通畅,肠管颜色好转,预后还有希望,如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血栓形成等可能会导致肠管淤血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肠管缺血坏死。因肠系膜上静脉是小肠回流的主要通道,只要肠系膜上静脉回流受阻,小肠肯定会出现肠管坏死,预后不良。”家属签字同意手术方案。
21:10左右,血管外科医师于某进手术间,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肠管情况,需进一步行末端回肠及部分升结肠切除肠吻合术。
10月27日0点左右,赵某某主任将详细情况告知家属,家属问了术中和术后的预后情况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行末端回肠及部分升结肠切除肠吻合术,整个手术操作基本完成。
2:30左右,手术结束。
这场手术下来,小烨的整个消化吸收器官基本全无,十二指肠、小肠、胰腺、胆囊全切,胃切了2/3,结肠剩了不到50厘米,其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去手术室没多长时间,医生慌慌张张跑过来跟我说,大出血了必须开腹,一说开腹,我们想转上级医院,医生不同意。开了腹以后,又说孩子胰腺上长了一个大肿瘤,要切除胰腺和十二指肠,就这样过一两个小时就让签一次字,总共在手术室里面签了4次字,家属不签,就说我们不配合治疗。”
“成武县人民医院的诊疗过程令人痛苦,他们没有能力和技术去做这样的大手术就不要做,是他们对小烨造成了不可逆的创伤,医院对手术难度及风险的评估严重不足,告知也不充分,还存在腹腔镜探查选择错误,延误了救治。”

2024年12月16日,家属进行了医疗鉴定,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显示,医方(即成武县人民医院)在对被鉴定人的医疗行为中存在过错,与被鉴定人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建议医疗过错在损害后果中的原因力大小为同等原因。
鉴定书的“分析说明”部分中表示,医院在腹腔探查术的术式选择上有暇疵,存在过错;医方过于自信,术前准备不充分,对应当预见的风险而未预见,更未有应对措施,致使未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存在过错。医方对手术风险和替代疗法的告知不充分,未能尽到充分的专业说明义务,存在过错。
2025年9月28日,成武县卫生健康局发出书面答复,内容显示,成武县人民医院存在24小时内未完成病历;手术知情同意书记载不全面、签署不规范;术前会诊不够规范,并表示,以上问题已于2025年5月26日立案,后续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理。
据了解,2025年7月份,成武县人民医院对小烨赔偿了20万元,但小烨的家人认为孩子被切除几乎全部消化器官,人生已经被毁,希望查清真相,想要知道当时怎么做才是最妥当的。
对于这起事件的是非对错,目前医生群体有着两极分化的观点。
11月5日,广西一名医生的观点代表了部分医生的看法,他表示:“之所以切除多个器官,是因为发现孩子患上了被称为癌王的胰腺癌,胰腺癌的经典手术方案就是wipple手术,就是要切除多个消化器官,医生有什么错?孩子当时被撞肿瘤破裂,有血肿,术中还出血了,没有任何转院和求助上级医院、保守稳定病情的机会,县医院是奔着救人一命,硬着头皮盯着风险紧急上的,怎么选都是赌。胰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而最终这个孩子痊愈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幸运的,手术就没有问题,至于术后静脉营养支持,wipple手术后都得这样,不能因为孩子很小要静脉营养支持就认为医生做错了!”
11月5日,北京一名医生的观点则代表了另一部分医生的看法,他认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和传统的胰腺癌还是不一样的,低度恶性,对于10岁小孩,这个低度恶性就必须要去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吗?这个治疗过于激进了。牵涉到小孩子,局部获益要让位于整体生存获益,要考虑他未来几十年的一个生存状况。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目前划为低度恶性,如果小于3cm可以局部切除,如果大于3cm,在主胰管附近,可以保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
“而且很明显,医生在做胰十二指肠的过程中可能损伤了SMV,单纯缝合没法搞定,后面只能由血管外科接手,行自体静脉移植,但没有成功,导致整个中肠(空、回肠,回盲部,以及升结肠)缺血坏死,最后只能全部切除。大家都知道Whipple是普外科最大的手术,不是我看不上县医院水平,这个手术在很多地市级医院、教学医院做完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为什么非要把这么大的风险给自己呢?为什么不及时终止手术,待术后常规病理明确诊断,调整好后,再次评估手术风险、治疗方案呢?鉴定书中说医生盲目自信,过于自大,确实如此。”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虽然罕见,也是恶性肿瘤,但总体预后非常好,超过 95% 的患者报告在手术切除后没有疾病,死亡率低于 2%。该病还有一个特征,即发病年龄相对小,该病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24-39岁,女性病人更常见。
2023年,德国发表的罕见小儿肿瘤报告显示,儿童发现SPN的预后更好,有些医疗中心没有发现儿童病患死于该病。
因此,很多医疗自媒体过分强调10岁患儿是“恶性肿瘤”“胰腺癌”“癌王”,这十分具有误导性。虽然该病的确是恶性的,但是恶性程度低,儿童病患因为发现的早,预后极佳。
所以,大家现在有这样一个困惑:
第一、术前发现一个血肿,然后做增强CT发现一个占位,术后病理没有描述肿瘤出现破裂出血,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选择如此大的Whipple手术?
第二,诊断不明确应该进一步检查,医生反而选择腹腔镜探查,这个探查的指征在哪?
第三,腹腔一个血肿,没有活动性出血,血压心率没有出现问题,为什么要开腹进去碰它?为什么不能等血肿吸收再明确肿瘤性质呢?
对此,上海某顶级大三甲科主任认为:“因为手术中不明原因,肠系膜上静脉堵了,导致最后不得不切除了全部小肠、前半段结肠(也就是大肠),这么一来患儿的消化系统就损失了全部的营养吸收能力和大部分的水分吸收能力,此外还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哪怕行Whipple手术是正确的,由经验丰富的大三甲外科医生实施都心有余悸,县医院毫不犹豫地做了这个手术,确实欠妥当。”
目前,由于更多有用的细节未被透露,至于谁的过错更多,还需卫健局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