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了,快喝碗热汤暖暖胃”、“快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从小到大,我们总被这样叮嘱——仿佛“热乎”是食物最好的打开方式,“凉”就是胃的天敌。
但其实胃并没有那么怕凉,真正能把它折腾坏的,是那些你以为暖胃的“滚烫”食物。
所以,想好好养胃的朋友,请认真看今天的科普。
肠胃不适?
点击下图,立即预约
↓↓↓


很多人觉得“吃凉的会胃疼、拉肚子,所以胃怕凉”,但其实胃是个耐凉小能手。
要知道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也不是“吃素”的。
正常情况下,在体温调节机制的运作下,人体体温通常维持在37℃左右,即便喝了几口冰水,从嘴巴再到肠胃,在这过程中冰水也差不多被同化、捂热了。

只要不是一次性吃太多冰碴子,对健康人的胃来说,造不成伤害。
很多人会说“我一喝凉水就胃疼,一定是胃怕凉。”
从医学上看,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或胃敏感性增强,而不只是“凉水的错”。

但是“烫”就不一样了!
因为胃里边有胃黏膜屏障,就像给胃穿了一个防弹衣,那么什么能够损害这个防弹衣呢?——开水!

胃黏膜特别娇嫩,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只有50-60℃,比我们洗澡水的温度(40℃左右)高不了多少。
一旦吃进超过60℃的食物,就会烫伤、破坏胃黏膜: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2016年就指出:超过65°C的热饮被列为2A类致癌物。
胃不怕“凉”,也并不喜欢“烫”。接近体温或略低的凉水、常温水,才是人体最适合的饮水温度。

快来看看这些常见的“烫胃行为”,你有没有中招:

火锅涮肉、烧烤刚烤好时,刚出炉的烤红薯、包子,温度能到80-90℃。
尤其是裹着辣油的肉,一口下去又烫又辣,胃黏膜会同时承受“高温”和 “刺激”的双重伤害,于是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引发增生或异型改变。

建议把刚涮好、烤好、出炉的食物放在盘子里晾一会会,等温度降下来再吃,味道也不会差太多。

刚冲泡好的热茶、咖啡,温度能到80℃以上,很多人习惯趁热喝提神,却没注意口腔、食管和胃都在被烫、被高温持续刺激,一步步降低敏感度。
其实茶和咖啡放5分钟,温度降到60℃以下,口感会更柔和,还不会伤害胃。

有些热粥、浓汤,被你吹了两口气后,表面看似冷了却但内部依旧高温。
这种对中心温度的误判,会让你体会到岩浆漱口、它们在嘴里来回翻炒,这样是很容易导致深层黏膜的烫伤。

建议还是耐心点、多多拌匀,等汤粥晾到不烫嘴、能直接含在嘴里的温度,再慢慢喝。

可有些人吃饭跟打仗一样,食物还没嚼烂就进了胃,食物颗粒过大,加大胃肠负担。
再加上吃的是“烫食”,高温食物停留时间短但瞬时刺激强,胃黏膜就会反复被烫伤,这对胃来说,完全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养胃不是养娇胃,而是不折腾胃,重点做好这几点:

不管吃啥热的,先让它“冷静”一会儿——热汤晾5分钟,火锅涮好的肉放30秒......
有个判断温度的小技巧:
用嘴唇轻轻碰一下食物表面,要是觉得不烫,再吃就安全了。
因为嘴唇和胃黏膜一样娇嫩,能帮你辅助判断食物的温度。


▶不狼吞虎咽:
细嚼慢咽通过充分咀嚼(20-30次/口),让唾液充分混合食物,提前启动消化过程,唾液中的酶能初步消化淀粉,这样能减轻胃负担。
▶不暴饮暴食:
每餐7分饱,胃部容量有限,超负荷工作会引发消化不良。
怎么判定7分饱?——胃部无压迫感,起身活动时不晃荡、不坠胀,下一餐前1小时左右产生轻微饥饿感为最佳。

▶不边吃边做:
吃饭时刷手机、追剧会削弱大脑对饱腹信号的感知,导致“无意识进食”、摄入超标。
研究显示,分心进食者平均多摄入20%热量,容易吃多或消化不良。

记住两个原则:
一是不贪多,一次别吃太多;
二是不直接吃冰渣,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水果,放10分钟再吃,胃会更适应。
要是本身胃不好,吃凉的会疼,那就换成常温的,不用硬扛。

最后想说——
很多人把养胃当成“只能吃热的、不能碰凉的”,却忘了最该避开的是“滚烫的伤害”。
胃其实很坚强,只要别天天用高温折腾它,偶尔吃点凉的、辣的,都没什么问题。
肠胃不适?
点击下图,立即预约
↓↓↓
审稿专家

▍图片来源:Soogif、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还想知道更多就医冷知识,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