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迷迷糊糊快要睡着
或者已经进入梦乡
突然全身猛地一抖
像是从高处坠落,瞬间惊醒?

这是大脑在测试我们还活着吗?
还是像老人说的身体在长高呢?
或者说可能是疾病征兆?

给这个吓人的小动作正个名
它在医学上被称为 “临睡肌抽跃症”
名字听起来挺专业
但说白了
就是一种发生在入睡期或浅睡期的
无意识的、短暂的肌肉收缩
70%的人群曾在睡梦中出现过这种现象

既然不是死亡警告
那这突如其来的“一哆嗦”
是怎么来的?

想象一下,你从清醒状态(大脑皮层、感觉神经活跃)切换到睡眠状态(大脑抑制加深,肌肉放松),就像两个值班团队在交接。
在交接的瞬间,可能某个负责“清醒警报”的神经元还没完全下班,而负责“肌肉放松”的信号已经发出。
大脑皮层逐渐“关机”,但控制动作的运动神经元还在“加班”或者对放松信号反应过度,于是它可能错误地发出一个紧急指令:“喂!肌肉别瘫!支棱起来!” 结果就是——肌肉猛地一收缩,你就“抖”醒了。


钙离子是维持肌肉和神经细胞正常兴奋性的重要元素。缺钙时,神经和肌肉细胞会变得不稳定,更容易发生痉挛或抽搐,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发育期的小孩身上。

疲劳和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会使睡眠过渡更加突然,增加肌肉抽搐的可能性。
压力和焦虑:高压力水平使神经系统处于高度警觉状态,更容易被微小信号触发。
咖啡因和兴奋剂:睡前摄入咖啡因或其他兴奋剂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过渡过程。
不适的睡眠环境:噪音、光线或不舒服的睡姿都可能干扰睡眠过程。
剧烈运动晚于睡前3小时:接近睡眠时间的剧烈运动可能增加神经系统兴奋性。

虽然临睡肌抽跃通常是良性的
但在以下情况下
需要及时去医院相关科室就诊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

点击下图,立即预约医生
↓↓↓


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临睡肌抽跃
但通过调整生活习惯
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频率和强度

尽量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如果没办法睡足7小时,可以午间补充睡眠。

睡前30-60分钟开始放松活动:阅读(非电子设备)、洗个温水澡、听轻音乐或进行冥想/深呼吸练习,避免刺激性内容和激烈讨论。

尽量避免趴着睡、蜷着睡,否则会直接压迫胸腔,心脏、肺部容易出现不适感,胸闷、呼吸不顺畅时会引发临睡肌抽跃症。
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以右侧卧位为宜。正确的睡姿可以让身体各器官处于舒适的状态,有利于睡眠。


健康的成人每天摄入咖啡因的量要低于400毫克,每天不要超过3杯咖啡。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使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增加临睡肌抽跃症的发生几率。
切记不要靠酒精入睡,虽然酒精最初可能有点帮助,但它实际上会破坏后半夜的睡眠质量,增加夜间觉醒。

确保饮食中含有足够的镁、钙和钾,这些矿物质对肌肉和神经功能很重要。可以考虑摄入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香蕉、深绿色蔬菜和坚果。

审稿专家

▍图片来源:Soogif、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还想知道更多就医冷知识,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
																													

-End-
「有用就点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