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2025年9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2025年9月(9月1日零时至9月30日24时),我省报告7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报告事件相关病例5942例,其中死亡1例。分别为汕尾市陆丰市报告的一起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94例,事件级别为一般;江门市鹤山市、新会区、江海区、蓬江区和恩平市分别报告一起本地基孔肯雅热疫情,累计报告病例5847例,事件级别均为一般;汕头市金平区报告的一起食用河豚鱼(自采自食)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事件级别为较大。

据“广东疾控”此前消息,在广东,食用河豚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2020年4月 ,惠州一男子自行加工河豚后食用,然后被紧急送医抢救,好在经抢救后,该男子度过了危机;2016年5月,深圳宝安西乡街道发生了一起食用河豚中毒事件,虽然事发后当事人被紧急就医,但仍然不治身亡。
河豚种类繁多,部分品种有毒,其毒性的强弱与河豚的品种和季节有很大差别,每年春季(2-5月)为河豚卵巢发育期,此时毒性最强。
河豚毒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内脏、卵巢、血液、鱼皮、鱼头等部位,其中内脏和卵巢的毒性最强——是氰化钠的100倍,更是眼镜蛇毒性的几十倍,并且只需要极少量就能让人中毒。有数据显示,0.5毫克河豚毒素就足以让人致命。
更重要的是,河豚毒素对热稳定,仅靠煮熟煮透无法完全清除毒素。一旦食用河豚中毒后,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短,短至10-30分钟,长至3-6小时,目前尚无河豚毒素的特效解毒药。
专家提醒,食用野生河豚很容易因加工处理不当导致中毒。有3招可预防河豚中毒:不吃不熟悉的海鲜产品;不吃有河豚毒素风险的海鲜产品,如河豚、织纹螺、鲎、虾虎鱼、蝾螈、章鱼、海星;如果吃了海鲜后感觉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