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曾年销百亿的“神药”,厂家为何注销停用?

曾年销百亿的“神药”,厂家为何注销停用?

转载 来源 : 医学界 2025-10-24 19:18:05 1
国家药监局15日发布公告,有80个药品批文主动申请注销,包括糖尿病、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多个产品。

 

因疗效和安全性存疑,神经节苷脂类药物频频引发争议,国内对此类药物的监管步步收紧。

撰文 | 凌骏、燕小六

 

 

 

国家药监局15日发布公告,有80个药品批文主动申请注销,包括糖尿病、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多个产品。
 
据了解,企业主动申请注销药品,多受疗效、安全性、价格、产能、产品策略调整等影响。
 
其中,勃林格殷格翰注销了原研降糖药“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在华的所有规格,退出下轮集采西安杨森放弃知名痔疮药“复方角菜酸酯乳膏/栓”,理由是“无原料可供生产”。
 
“医学界”还注意到,曾被称为“神药”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也在此次依申请注销的名单中,生产方是长春翔通药业今年7月,西南药业也刚注销了旗下的GM1注射液。
 
GM1是一年销售额曾近百亿的辅助用药大单品,但因疗效和安全性存疑,近年来多次被官方媒体报道,引发争议。目前,神经节苷脂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年销售额曾近百亿
 
GM1是一种从猪脑等组织中提取的神经细胞功能物质,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末由巴西企业引入我国被认为促进神经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主要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帕金森病。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此后国产神经节苷脂也纷纷上市。
 
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王医生对“医学界”介绍,“早年间,不管是外周还是中枢神经损伤无论是脑外伤脑卒中、退行性脑病,亦或是周围神经炎、脑肿瘤术后康复等,都可能用到GM1。”
 
GM1曾经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诊专家薛战尤告诉“医学界”,“神经内科主要用于脑卒中、脊髓炎等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神经外科主要用于创伤性脑损伤、脊髓损伤。后来骨科也在用,包括用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等治疗。”
 
据中康CMH监测数据,2015年,各类厂家GM1合计的年销售额高达99.32亿元,占据我国生物制品8.2%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这还不包括含神经节苷脂的复方药物
 
但实际上,业内长期认为,GM1临床效果一直缺乏严谨、令人信服的高质量证据。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尽管有部分研究提示其在改善症状、延缓进展方面的潜力,但大多为小样本研究,且普遍质量较低、偏倚风险高。依据当前的审评标准,证据基础远不足以支持作为新药获批。
 
缺血性脑卒中方面,2001年发布的一份Cochrane系统评价指出,GM1在12项总计2265名患者的试验中,并未体现出致残率死亡率的改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8》指出:其在临床上研究结论尚不一致,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原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冀连梅对“医学界”指出,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康复长期是临床难题,这也是促成GM1火爆的原因之一。
 
“通过检索文献,2014年我就发现这款药没有充分的循证证据,把住了医院的‘进药关口’。但仍有患者会以‘自带药’的形式来到我们医院,强烈要求医生帮忙使用。”冀连梅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GM1注射剂一度有多达25个批准文号。王医生告诉“医学界”,GM1也曾在他供职医院的多个科室广泛使用。
 
“但久而久之,临床医生观察到其效果一般,加上价格较高,还存在安全性风险。尤其针对帕金森患者,基于对疾病认识不断加深,按照目前主流的治疗思路和现有证据,GM1是不推荐使用的。”王医生说。
 
安全性风险
 
最初,GM1引发广泛争议,并非只因为疗效缺乏确切依据,更关键的是它还被曝出安全性风险。
 
2018年起,全国各地频繁有患者投诉,称在使用神经节苷脂类药物后,出现严重不良事件。2021年,《中国新闻周刊》发布调查报道《一款神药”与数百名瘫痪患者》,指出多名患者在使用了GM1、脑肌肽等后,患上“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GBS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会损害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可影响颅神经
 
早在GM1引入中国前,意大利、德国等国就发现了这一问题,神经节苷脂类药物在欧洲国家陆续撤市,美国则从未批准过该类药物上市许可。
 
王医生接诊过两位因使用此类药物致GBS的患者,其中一位经及时治疗,逐渐康复,“另一位来得比较晚,肌肉萎缩,后面虽长期保持康复训练,但走路一直没恢复正常。”
 
薛战尤也遇见过类似情况。患者原本是外伤导致的肢体骨折,术后使GM1此后出现GBS
 
2020年发表在《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通常GBS的发病率约为1.6/10万,但是使用外源性神经节苷脂的患者发生GBS的几率增加了200倍。
 
究其原因,几位专家对“医学界”表示,外源性GM1作为抗原,可能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与周围神经组织中结构相似的自身GM1发生交叉反应,从而启动针对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攻击诱发或加重GBS。
 
发生此类不良事件时,患者年轻治疗及时、没有其他并发症,总体预后会好一些但如果患者年龄较大,治疗不及时,GM1导致的瘫痪可能是无法逆转的。薛战尤说。
 
冀连梅强调,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潜在的GBS风险也不只存在于神经节苷脂类药物。“但临床用药,是要在风险和获益间进行权衡神经节苷脂类药物用于治疗脑卒中等疾病,尚无高质量证据表明有显著获益,反而给患者增加了风险。”
 
监管趋严
 
最近十多年来,GM1频频出现在我国药监部门的“重点名单”上国内监管步步收紧。
 
2016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修订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要求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中增加该药品涉及GBS的不良反应及警示内容。
 
2017年6月、10月,国家药监局先后发文,通报巴西、阿根廷的两款进口GM1药物存在质量安全风险,要求暂停销售、使用涉事企业产品。
 
到了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印发首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GM1位列目录第一位。2023年第二批目录再次将其列入,进一步限制GM1临床使用
 
此外,北京、河北、山东、浙江、重庆等地先后将神经节苷脂类药物调出医保目录。
 
不仅是神经节苷脂类药物,多位专家向医学界表示,我国过去存在的一批神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标准的提升,缺乏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万金油药物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冀连梅向医学界分析指出按照现行严格的药品审评标准,临床证据不足的药物几乎不可能再获批准。对于历史上已获批的药物,如果企业无法按要求补充疗效、安全性等关键数据,也将面临被注销、被撤网或因临床需求萎缩而遭淘汰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企业启动GM1注射液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研究。也有生产方公开表示,已按要求完成了确证性临床试验获药品补充申请批准
 
(封面图、首图与本文内容无关,图源锐景)
 

 

来源:医学界

运营:王奥雅

责编:汪   航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