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大部分打工人的现状:
闹钟响第三遍时,人盯着天花板在心里嘶吼:“这班谁爱上谁上!”
到了公司打开电脑刚登上微信,就看见部门小群已经99 +消息,全是上班搭子发的“周一不想上班”表情包。
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工位上贴满“不想上班”便利贴、茶水间里吐槽得最大声的人,往往是团队里工龄最长的“钉子户”。
这背后可是藏着不少心理学的小秘密!
职场焦虑、精神不振?
点击图片,预约医生
↓↓↓
当人遭遇压力时,大脑的负面情绪会不断累积。
一直憋着不说,就像水库里越积越多的水,总有一天会冲垮堤坝,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这是心理学上的“情绪抑制效应”。
而吐槽正是给情绪打开了一个安全阀门,相当于给情绪做马杀鸡。
因为吐槽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天然止痛剂)和催产素(缓解焦虑激素),让人会觉得“说出来好受多了”,帮人把离职冲动“熬”过去。
那些从不吐槽的人,反而可能在某次突发压力下积累过多负面情绪,突然做出离职决定。
真正的离职,都是悄无声息的。
你有没有发现——
当你同事一起吐槽“食堂的菜比猪食还难吃”时、有了共同吐槽对象后,会迅速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这是在完成一场无声的结盟仪式,也是“群体归属感理论”的具象化。
这种轻量级互动能快速建立“我们是一伙”的归属感,也就是现在大家挂在嘴边的上班搭子。
归属感是降低离职意愿的核心因素。
“这班虽然破,但至少离家近啊”
“老板虽然傻,但同事们都挺可爱的”
仔细听就会发现,大多数吐槽的结尾都会跟着一句类似的“但是”。
这其实是心理学中的“认知平衡机制”在起作用。
当我们吐槽工作中的不满时,大脑会自动启动合理化程序,寻找这份工作中值得留恋的地方,避免陷入“这工作一无是处”的极端想法。
这种自我调节能有效降低裸辞的冲动,让我们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吐槽都能带来积极效果。
就怕有些人吐槽没把握好度,把情绪宣泄变成情绪内耗。
这里教教大家健康吐槽的3个安全准则:
优先找值得信任、有共同经历的人组成吐槽联盟,能提供更有效的情绪共鸣。
他们会说“我懂这种窒息感,但上次我是这么处理的”---能在职场中遇到共情你还能拉你这把的搭子,你就好好珍惜吧。
但要避开这两类人——
①只会无条件扫射一切的“负能量放大器”;
②以及转头就把你的话传给领导的“传声筒”。
心理学建议20分钟宣泄法则。
比如下班路上跟朋友打个电话吐槽,到家后就切换状态;或者在工位贴张“吐槽计时器”便签,规定自己只抱怨到午休结束。
给情绪设个边界,才不会被它牵着走。
无效抱怨往往停留在“老板太蠢了”“这活儿没法干”。
而健康吐槽可以试试这样——
“今天老板让我们改第五版方案,我快炸了(情绪),不过刚才想了个折中办法,打算明天试试(行动)。”
建议吐槽后要有行动,既能释放压力,又不会陷入无力、内耗的无限循环中。
学会和工作中的糟心事 “软对抗”,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智慧。
当你一个人处于情绪低估时,也可以试试这10件低成本小事,助你快速赶走emo:
凝视绿色植物或树木10分钟,能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压力。
建议周末可以多去公园散步,或者在午休时抬头看看窗外的树。·
心理学研究发现——
“媒介怀旧”能够有效提高个人的积极自尊水平,缓解孤独感和现实压力。
即使不买东西,单纯地在超市逛一逛也能带来疗愈效果。
超市的白噪音、整齐的陈列和新鲜的水果蔬菜气味能刺激感官,带来愉悦感。
同时挑选物品的过程能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
选择红色、黄色等明亮的颜色,能提升自信和愉悦感。
可以养一些低维护成本的宠物,如金鱼。
研究发现,观看鱼游动5分钟就能显著缓解焦虑。
如果没有条件养宠物,去宠物店或朋友家逗逗猫狗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些人在梳头、按摩头皮后,能体验到强烈的舒适感。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让你愉悦的气味,在情绪低落时闻一闻。
准备一本简单的涂色书或一些绘画工具,随意涂色。
涂色能通过视觉刺激和情感表达,缓解焦虑。
比如踩一踩木地板、沙滩、草地等,赤脚行走不仅对健康有益,还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整理房间或工作环境,让环境变得整洁有序。
这种行为能带来成就感,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的焦虑感。
职场焦虑、精神不振?
点击图片,预约医生
↓↓↓
今天的评论区也留给大家,看看周一,你最想吐槽什么?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