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一省鼓励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夜门诊”,10%的红线要放开了?

一省鼓励公立医院开展“特需夜门诊”,10%的红线要放开了?

转载 来源 : 医学界智库 2025-08-01 19:03:27 1
特需医疗能否成为医院和医保的解困良方?
 
 
特需医疗能否成为医院和医保的解困良方? 
 
 
 
撰文 | 王晓 宁毅
 
特需医疗过去多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如今,越来越多的省份允许甚至鼓励二级及以上公立机构开设特需门诊。
 
近日,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通知,进一步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管理。《通知》明确,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可开展特需医疗服务。
 
医学界智库注意到,除河北外,海南、广东、陕西等地也在近两年发文,将特需医疗的资格从三级下探至二级医院。这意味着,除了省级龙头医院,地市级、区县级医疗机构也迎来了探索差异化服务的机会。
 
纵观河北省《通知》全文,当地医保局虽然继续强调对特需服务比例严格控制,但在规范边界基础上也释放出适度放开的信号。
 

图:河北医保局官网

 

对于特需医疗的“有限放开”
 
河北医保局的《通知》明确表示,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医疗机构错位发展
 
河北所强调的“错位发展”,首先体现在鼓励医疗机构利用非常规工作时段拓展特需服务
 
通知》提出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特需夜门诊和特需节假日门诊,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收费项目和费用所占比例(特需夜门诊和特需节假日门诊除外),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也就是说,特需夜门诊和节假日门诊排除在10%比例红线之外这为公立医院在合规范围内适度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提供了空间。
 
同时,为确保服务品质,河北还提出了具体规范。例如对特需专家资质设立了严格门槛:副高及以上职称是基本条件,还需同时具备国家级荣誉、博士生导师资格、二级以上专业技术等级,或在社会认可度和疑难病解决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此外,特需门诊必须设立独立区域,接诊医生不得兼顾普通门诊,每半天接诊人数不超过13人,每位患者就诊时间不少于20分钟,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5%。这些硬性指标旨在防止医院将特需门诊变成快速流水线,确保患者真正获得优质、个性化服务。
 
医保支付方面,河北规定特需门诊的诊查费可按普通门诊标准纳入医保,其余费用则主要由患者自付。这既降低了患者就诊门槛,又避免给医保基金带来额外负担。
 
新的收入增长点
 
对于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各地都出台过管理办法,但整体而言,10%的红线基本上是“全国共识”。
 
广东在2023年出台了较为详细的特需医疗服务管理办法,明确特需收入比例不得超过10%,并对门诊出诊单元和病房床位设置具体比例,还允许部分专科医院在三年内逐步过渡海南则在2024年制定了试行办法,同样将比例限制在10%,但规定特需费用全部由患者自费,不纳入医保报销。
 
不过,各地在执行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广东通过设立过渡期体现灵活性,河北以排除夜诊和节假日门诊的方式为医院留出空间,海南是提出未来在自贸港区域争取提高比例。
 
这些差异说明,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各省正逐渐承认个性化及高端医疗需求的现实,呈现规范中适度放开的趋势。
 
河北选择在此时“放宽”特需医疗的设立条件当地医疗与医保环境密切相关
 
2023年京津冀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后,河北参保人赴京就医更加便利。据《河北日报》披露,2023年1-11月,河北赴京异地就医累计达327.13万人次;2025年第一季度,津冀参保人在北京直接结算达398万人次。
 
交通便利和医保无障碍结算的叠加,使北京对河北虹吸效应愈发明显。河北多地大型三甲医院,尤其是石家庄和保定等地的省属与地市医院,普遍面临病源流失和门诊量放缓的现实压力。
 
与此同时,医保基金支付能力趋紧。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保支出迅速攀升,而基金收入增速放缓。全国2024年职工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仅3.5%,创近十年新低。在DRG与DIP支付改革下,公立医院依赖医保支付的增长空间有限,药品零加成也进一步削弱收入来源。
 
河北此举,实质上是通过开辟市场化服务渠道,帮助医院在不增加医保负担的前提下,找到新的收入平衡点。
 
特需医疗能否成为医院和医保的解困良方
 
伴随特需医疗“放宽”,越来越多的大型公立医院还开始设立“国际医疗部”。
 
这些类型的医疗服务不走或少走医保通道,价格可以市场化,服务可以差异化,医生也能获得更高绩效。
 
对医院和医生而言,当公立医院业务量进入存量时代,这是一个潜在的解困方式。
 
与“放宽”特需医疗相伴随的另一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大型公立医院开始设立“国际医疗部”,除了政策鼓励和医院品牌诉求之外,这一措施更多也被业内人士视作解决“医院业务困境、医生薪酬困境”的良方。
 
不过,一位超声科医生在自己的公众号“超声介入技术”发表的公立医院为何纷纷成立国际医疗部?一文中提到,在公立医院自费项目营收不得超过10%的政策框架下,国际医疗业务同样受到天花板限制;而在普通门诊人满为患、医护人力紧张的情况下,国际医疗部的“优雅从容”容易引发社会情绪,甚至加剧“资源分配不公”的印象。
 
而对于放宽后的实效,聚焦于河北,在患者层面,特需门诊能在常规诊疗和部分中等疑难病例上提供替代方案,减少部分中产阶层舍近求远的动机。但对重症患者而言,医疗水平和专家声望仍是决定性因素,北京的虹吸效应短期内难以逆转。
 
展望未来,10%的红线大概仍将维持,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弹性执行,河北将夜诊和节假日门诊排除在红线之外,本身就是一种变相松绑。国家层面也多次强调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需求,推动形成差异化供给体系。这意味着,在保障基本医疗公平可及的前提下,特需医疗的发展空间仍有望逐步扩大。
 
总体来看,河北的新政既非单纯鼓励,也非彻底收紧,而是在有限放开严控红线之间寻找平衡。它既是对北京虹吸效应和医保压力的现实回应,也是全国适度放开趋势的一个缩影。
 
未来,随着监管和执行细则不断完善,特需医疗将在规范中稳步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规范,成为公立医院缓解压力、提升服务层次的重要补充。
 

头图/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