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迷迷糊糊抓起牙膏,睡前迷迷糊糊挤上牙刷,这几乎是每个人的日常。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支每天和你“亲密接触”的牙膏,可能藏着致命隐患?
近年来,多项科学研究及权威机构报告指出,牙膏中某些常见成分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成分并非只存在于廉价杂牌牙膏中,许多超市开架爆款、甚至打着“医用”“护龈”旗号的高价产品,都在偷偷添加!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些“毒牙膏”的真面目。
守护口腔健康!
点击图片,预约名医
↓↓↓
0
1
宣称“长效抑菌”“防蛀牙”的牙膏
这些功效背后,常离不开特定化学成分的添加,而“三氯生”就是其中极具争议性的一种。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立刻去看看它是不是正悄悄潜伏在你家洗手间的牙膏管上。这个看似专业的化学名词,实则是国际争议漩涡的中心。
国际权威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指出,长期接触三氯生可能干扰内分泌,增加甲状腺疾病风险。
更可怕的是,实验室发现它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甚至让老鼠肝脏长肿瘤!
虽然人使用的剂量低,但长期接触+儿童使用可能隐患更大。
三氯生会“培养”出耐药性超强的细菌,甚至对其他抗生素产生抗性,真正生病时可能无药可用!
而且,经口腔黏膜吸收,日积月累在体内沉积,尤其对发育期儿童和代谢减缓的老人,风险呈几何级放大。
02
这些成分同样值得警惕
除三氯生外,牙膏成分表上这些"危险分子"同样需要你火眼金睛。
01、月桂基硫酸钠(SLS)
有没有人就是喜欢刷牙时满嘴泡泡的感觉?如果没有泡沫,就总感觉这个牙刷不干净?
那你可得小心SLS这个“起泡狂魔”了!它能让牙膏泡沫丰富,但也会破坏你的口腔黏膜,让你更容易得口腔溃疡。
有网友吐槽:“一换无SLS牙膏,口腔溃疡再没复发!”看来,泡泡多其实不一定是好事!
02、二氧化钛
如果说洗一切东西都可以起泡沫是一部分人的执念的话,那么想要一口大白牙一定可以说是所以人的愿望。
但是我却要说,小心二氧化钛这个“美白陷阱”!它能让牙膏看起来白白净净,但欧盟已经把它列为了2B类致癌物(可能致癌)。
更糟糕的是,纳米级的二氧化钛颗粒能钻进肠道,“搞出”炎症。长期用下去,牙釉质越来越脆,大白牙没刷出来,反而可能会得到一口“豆腐渣”!
0
1
止血牙膏的“障眼法”
一刷牙就牙龈出血?
这时,你是不是就会想说换一个止血的牙膏?
停!别着急!
这和小时候学的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
它就像给伤口贴了个“止血贴”,短期看起来不流血了,但长期用下去,牙周炎、牙龈萎缩可能悄悄恶化,最终导致牙齿脱落!
02
止血牙膏的“三重罪”
但其实上面说到的牙齿脱落,仅仅只是“止血牙膏”最不起眼的害处。
➤首先,“掩盖病情”。
就像用创可贴贴住漏水的水管,表面上看起来不漏了,实际上水管里的水还在哗哗地流,问题根本没解决。
长期用止血牙膏,牙龈出血的真正原因就被掩盖了,等发现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其次,一系列“副作用缠身”。
比如氨甲环酸,虽然能有效止血,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血栓、腹泻、呕吐,甚至损伤肾脏。
本来只是牙龈出血的小问题,结果却因为用了止血牙膏,惹上了更大的健康麻烦,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最后,“肾功能警告”。
止血牙膏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肾脏造成负担,长期使用者需定期检测肾功能!
毕竟,肾脏可是我们身体的重要排毒器官,一旦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0
1
牙膏并不是越贵越好!
说到牙膏的价格,现在真的可以说是越来越贵,并且每一种都宣称自己有多少神奇的功效。
但很多人花高价买牙膏,却忘了最关键的两件事!
相比买昂贵牙膏,掌握正确刷牙方法重要百倍!
记住,刷牙不是越用力越好!
牙膏用量别贪多!
成人豌豆大小,儿童米粒大小。别担心不够用,牙膏不是靠量取胜的!
0
2
3步避开“毒牙膏”
➤第一招:先重点排查“成分表”或“配料表”。
避开“三氯生”“二氧化钛”“月桂基硫酸钠”“氨甲环酸”等字样,家里如果有这样的牙膏最好也尽快丢掉。
➤第二招:认证标识必查验。
认准国家药监局“国妆准字"备案编号: 正规牙膏必须有这两个“身份证”,可以在官网查询真伪。
儿童牙膏务必选择“儿童专用”标识产品。
➤第三招:基础功能最可靠。
成人选择含氟量0.1%左右的标准防蛀牙膏(高氟地区慎用)。
儿童牙膏这样选:
12岁以下选“可吞咽”标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吞牙膏;
含氟量0.05%-0.11%,防蛀又安全;
优先选“木糖醇”“羟基磷灰石”等天然成分,温和又护牙。
牙齿敏感人群选择含“硝酸钾”或“乙酸锶”成分产品。
其实,牙膏不必过度追求它的“多功能”,基础清洁和适量防蛀才是核心。
蛀牙、缺牙?
点击图片,预约名医
↓↓↓
▍图片来源:Soogif、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想知道更多就医冷知识,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