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是谁让论文里的男性得了妇科病?处分了护士、辞退了编辑,这远远不够

是谁让论文里的男性得了妇科病?处分了护士、辞退了编辑,这远远不够

转载 来源 : 医脉通 2025-05-09 18:49:03 1
如今,“雌雄不辨”的不仅有兔子,还有医学论文。

 
如今,“雌雄不辨”的不仅有兔子,还有医学论文。

 

如今,“雌雄不辨”的不仅有兔子,还有医学论文。

 

 

离谱!多篇论文惊现“男性患妇科病”

 

近日,一篇发表于2017年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护士霍某某。

 

该论文引发热议的点在于:文章开头介绍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的生殖器官健康,文中却不可思议的出现了男性子宫肌瘤患者

 

该论文写到: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

 

 

显然,男性确诊并接受子宫肌瘤手术,离谱逆天的操作背后暴露的是论文造假的沉疴痼疾。

 

果不其然,问题曝光后,5月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火速发布情况说明称,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齐鲁医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随后,多篇妇产科论文被扒出惊现“男性病例”,其中有两篇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两篇之一是一个题为《护理干预在羊水栓塞高危产妇预防中的意义分析》的论文,该文中也出现了男性患者。记者联系到该论文的作者,针对高危产妇文章中出现男性病例这一问题,该作者表示:“他们打错了,应该是女,打成了男,他们后来出版后给我寄过来我也没核实。”并称自己会联系出版社沟通此事。

 

据杂志官网显示,《中国医药指南》是一本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创刊于2003年。根据知网数据,《中国医药指南》自创刊以来,共发表论文超13万篇,2024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278。

 

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5月7日,另一篇涉事论文《腹腔镜联合GnRH-a对不孕伴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该论文样本病例中出现了男性患者)的作者所在的福建省人民医院(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也发布情况说明:

 

 

1.给予第一作者韩某某同志降低岗位等级、取消科研项目和科技奖申报资格3年,科研诚信诫勉谈话、全院通报批评。

 

2.给予第二作者王某某同志科研诚信诫勉谈话、全院通报批评,取消科研项目和科技奖申报资格2年。

 

显然,在一出已经唱坏的戏面前,有的人在极力挽尊,有的人在拼命甩锅,而有的人连演都不想演了。

 

 

护士被处分!编辑被辞退!学术不端的丑闻不应只有他们买单

 

当论文成为职称晋升的“硬通货”,有市场需求的论文造假便应时而生。

 

从近日多篇妇产科论文内容暴雷,到往日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中,足以可见论文造假早已成为系统性问题。

 

不过,在批判几个被抓到的“典型”之外,我们更应该反思,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怎么暗地里许多人都上了桌?

 

其实,争议论文的背后,更深层的矛盾指向的是现行的医学职称评价体系。

 

据小编了解,现实中很多护士科研零基础,但在晋升压力面前,在明文规定的核心期刊论文面前,他们不得不冒着风险寻求“捷径”。

 

“如果我们自己会写,我们肯定不会选择既担风险又花冤枉钱这条路,但问题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职称晋升又硬性要求,我们能怎么办?不晋升吗?毫无意义地和论文死磕吗?”

 

这是一位护士在网上发出的声音,她对现状无可奈何,对自己更是无能为力。

 

此外,还有一种声音是,一些护士表示他们不明白护士晋升为何要写论文?他们明明没有写论文、发论文的必要性,却偏偏强制写论文,这样的话能不出问题吗?

 

而这种困境不仅仅限于护士,医生同样如此。

 

临床工作那么忙,许多医生并没有时间做实验、弄数据。而且也不是所有医生都具备写论文的能力,但所有医生都有晋升职称的需求。

 

因此,为了满足相关标准的“硬杠杠”,不少人不是东拼西凑、论文形式大于内容,就是找“论文工厂”代写。久而久之,在庞大需求下,围绕着刊发论文早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从论文枪手到版面掮客一应俱全。

 

可反过来想,拼尽全力挤进的“圈套”,既担风险又花钱还要赌上职业生涯的医护人员何尝不是现行职称评价体系下的“受害者”。

 

他们微小如尘埃,他们改变不了什么,但也不能倔强的站在原地不管不问,所以只能选择随波逐流走这条路。

 

可这条哪怕已经走了很多人的路,它也从不是一条正确的路。

 

那能取消论文吗?

 

也不能。

 

正如一位医生对医脉通所说的那样:“没有了论文,职称晋升的标准更加没有办法量化,到时候那些关系户、那些权贵不得使用特权上天啊!”

 

取消不了,那就要说说审稿的漏洞。

 

一篇“男女不分”的荒诞论文,暴露出的是学术生态与制度监管的漏洞和缺失。“水论文”也好,套用数据也罢,层层把关却层层失守,此举完全把形同虚设的把关编审暴露无遗。

 

如果说一家医学期刊出现纰漏,尚且可以归咎为小概率事件,当多家不同医学期刊出现同样荒诞的问题,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遍的行业潜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部分追求经济效益且缺乏学术底线的期刊早已念起了生意经,他们只满足于增扩发表篇目、收取高昂“版面费”,而原本严肃的期刊审核机制,也逐渐在利益侵蚀中土崩瓦解。

 

上文中,《中国医药指南》为挽回声誉,宣布了四项整改措施,这些措施看似面面俱到,但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只处理涉事编辑,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

 

从声明来看,问题出在“审稿流程存在漏洞”以及“部分编辑和审核人员责任意识不足”。显然,这不是单个编辑的问题,而是整个期刊内部管理和审核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如果只辞掉涉事编辑,而忽视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缺陷,那么这场风波将毫无意义。在整个论文发表流程中,从作者投稿、初审、外审到最终定稿,涉及众多环节和人员,为何只有编辑成为唯一的“背锅侠”?那些参与审核的专家,是否也应承担相应责任?期刊的管理层,在制度建设和监督执行方面,又是否尽到了应有的职责?

 

所以,这起贻笑大方的丑闻,从来不仅仅是哪个护士、哪个医生、哪个编辑的错,是整个学术生态的污染、晋升体系的“一刀切”造成的。

 

 

“这件事大概也改变不了什么”

 

在太多的前车之鉴面前,大家并不觉得这事会给现行的医学职称评价体系带来什么冲击。

 

当下确实闹得沸沸扬扬,但热闹不了几天便又会重回平静。

 

“这件事大概也改变不了什么”一位业内人士和小编讨论此事时,无可奈何的表示。

 

确实,天大的事都会随着时间流逝消散热度,更何况这个老生常谈又谈不出新花样的顽疾。

 

有很多媒体在问,如何根治医学圈层出不穷的“神论文”乱象,以及背后第三方代写、代投的隐秘“灰色产业链”?

 

但问题之后,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因为只要晋升有论文需求,“灰色产业链”就断不了。哪怕期刊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和公信力,为了维护学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对整个审核体系进行彻底整改,那大抵只能避免类似闹剧的再次重演,而避免不了论文造假的再次发生。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破五唯”评价改革工作,但在具体执行中,论文在许多领域依然与人才评价体系紧密相关。

 

为何?

 

因为在具体执行中,一些地方、基层单位对“破五唯”领会不足,短时间内又难以制定新的标准,导致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顽疾仍在,甚至变本加厉。

 

不过,我们也不必太过悲观。

 

当前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并着手改进这一问题。

 

2022年,科技部等部门就联合印发了《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近年来,国家卫健委也持续通报医学论文造假、科研失信案件。

 

在地方,为预防医护职称晋升论文造假事件,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多地均已明确提出破除“唯论文论”,加快构建多元化职称评价体系。其中,山东省最新发布的《山东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试行)》(2023年),在职称评审各个环节,不得将论文、科研项目等作为推荐申报必要条件。希望随着政策的有力推行,能让那些“奇葩论文”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土壤。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应对问题期刊加大惩罚力度。比如,一些学校、学术机构发布的“学术期刊黑名单”正在逐渐扩大影响力,将问题期刊从评职称、评奖的各项标准里剔除。若能由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学术期刊的信誉评级和加减分标准,建立对问题期刊合理的清退机制,也能倒逼各类期刊更爱惜羽毛。

 

责编|亦一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