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科普 > 体育医院“扎堆”揭牌:为何火了?又为何难做?

体育医院“扎堆”揭牌:为何火了?又为何难做?

转载 来源 : 医学界智库 2025-04-03 19:05:13 2
从“小众竞技”到“大众健康”还有多远?
 
 
 

从“小众竞技”到“大众健康”还有多远?

 
 
撰文丨王晓

 

据《人民日报》消息,广西南宁市体育医院于近日揭牌。同一天,南宁市同步启动“体重管理年”系列活动。南宁市正以体育医院为抓手,探索“体卫融合”下的慢病防控新路径。

 

IMG_256

揭牌仪式。图/南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据报道,该院由南宁市卫生健康委、南宁市体育局统筹规划,由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南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实施。该医院设立专家诊疗、康复训练、示范教学等功能区,将以“体卫融合·中西结合”为理念,整合健康管理、运动医学、中医药服务等资源,重点开展脊柱侧弯、肥胖症等慢性病的运动干预研究,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全周期服务体系。

 

近年来,随着体医融合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相继建设体育医院。除南宁外,杭州市体育医院、深圳体育医院、潍坊市体育医院等也陆续揭牌。

 

体育医院建设呈现加速态势,其背后既有政策支持,也有社会需求的推动。

 

服务受众与功能逐渐外溢

 

体育医院的雏形源自服务于专业运动员的医疗体系。2001年成立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是早期代表,其核心任务是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伤病治疗及赛事医疗保障。

 

随着全民健身浪潮的兴起,体育医院的功能逐渐外溢。

 

以北京体育大学医院为例,其最初以服务校内运动员为主,后逐步向社区开放,并增设慢性病管理科室,成为体医融合的早期探索者之一。而常州市体育医院的转型则更具代表性,其前身为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最初仅为运动员提供免费咨询。随着公众需求的不断增长,医院于2021年正式升级为一级医疗机构,服务范围拓展至普通市民,重点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这一纲领性文件也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体医融合”“体重管理年”等后续政策奠定了顶层设计基础。

 

在政策引导与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体育医院的服务对象逐步从专业运动员拓展至运动爱好者乃至更广泛的公众。与此同时,慢性病高发(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老龄化加速,催生了“运动即治疗”的慢病管理需求。如今,体育医院的功能已突破传统运动损伤治疗的局限,转向覆盖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四类典型运行模式

 

目前,全国体育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依托单位、运行机制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形成了几种典型运行模式。

 

一是依托大型综合医院的“院中院”模式,深圳体育医院和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体育医院)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类模式通常将体育医学中心、康复中心等嵌入原有三级医院体系内,以“专科”或“功能科室”形式运行。这些体育医院的优势在于依托雄厚的医疗资源,具备影像检查、外科手术等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服务方向兼顾临床治疗与康复管理。

 

二是依托体育科研机构设立的体育医院,典型如常州市体育医院。其前身为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主要面向竞技体育运动员提供伤病治疗和康复训练。2016年,该所放弃财政全额拨款,创办全省首家公立体育医院,成为体卫融合的实践样本。这类医院一般集研究、指导、服务于一体,具备丰富的运动损伤诊疗和康复经验。

 

三是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模式,例如上海市杨浦区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杨浦区自2020年起,与上海体育大学合作,启动了该项目,旨在通过体医融合,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项目已迭代至3.0版本,在医保局、卫健委、体育局等多部门支持下,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运动干预门诊”,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者量身定制“运动处方”。

 

四是医体融合协作模式,该模式由医疗机构与体育部门合作,开展运动干预服务,将运动纳入慢病管理体系,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与健康指导。目前,多个省市正积极推进相关试点。

 

总体来看,体育医院的发展趋势是从“治病”为核心向“治未病”转变,重塑医疗价值链,部分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比如,杨浦区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中,2.0版数据显示:4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有35人血糖恢复正常,月均医药支出下降70%;30名脑卒中患者中,有23人肢体功能显著改善,月均康复费用降低60%。

 

支付体系不足带来的挑战

 

不过,体育医院虽然发展势头迅猛,却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挑战。

 

首先是人才短缺。运动医学作为骨科的亚专科,本就专业人才不足,而康复医师方面问题也尤为突出,现有多数康复医师来自传统领域如针灸推拿,缺乏系统化的运动康复训练,难以满足体育医院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次,康复治疗师面临“无处方权”的政策困境。由于大多数治疗师非医学学位出身,导致其开具治疗处方的资格受到限制。尽管部分医院已探索破局,但相关制度尚未形成全国统一规范。

 

体育医院实际运营的更大挑战则来自支付体系。体育医院涉及的众多运动康复项目目前仍未广泛纳入医保,患者多需自费,而治疗费用偏高,也限制了服务普及与市场扩展。

 

为了破解支付难题,部分地区已开始将更多康复项目纳入医保。例如,四川省在2022年新增了25项康复医疗项目进入医保,包括下肢功能步行训练等。然而,这些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普及,导致不同地区体育医院的医保覆盖范围存在差异。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杨浦区试点项目正在推动相关康复技术立项和收费标准制定,旨在为即将筹建的体育医院提供已纳入医保的诊疗项目清单。同时,该项目也在探索引入商业健康保险,为特定人群定制服务型保险产品,进一步支持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发展。

 

整体而言,体育医院的兴起不仅是体医融合的实践成果,更是我国医疗体系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的缩影。其核心价值不再局限于治疗运动损伤,而是通过运动风险评估、动作模式矫正等方式,参与疾病预防的全过程。

 

不过,要真正实现从“小众竞技”向“大众健康”的跨越,体育医院仍需在医保支付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及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才能释放全民健康管理的最大潜力。

 

来源: 医学界智库
责编:王晓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苹果重拾“AI医生”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