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终于把两个娃哄睡了。
凯茵躺在床上,抹黑打开手机,点进“选择与尊严”网站,作出一个人生重大决定:
立“生前预嘱”。
图源:电影
别误会,她才37岁,身心健康、儿女成双、家庭美满,远不到要为“走的那天”操心。
但去年10月的一天上午,天有不测风云,她父亲出事了。
半个小时前,父亲还在两个女儿的陪伴下,乐呵呵地散步、晒太阳。
半个小时后,凯茵收到妹妹的信息:爸突然脑出血,你赶紧来医院。
当父亲被从手术室里推出来时,她简直无法相信:
上午还生龙活虎的爸爸,此刻口里、手上都插满管,背上也插满腰穿刺的管,尿道还插着尿管,全身上下就没有哪块皮肤是完整的。
图片来源:纪录片《我最后一个夏天》
“他昏迷不醒,眼角却在流泪。我知道他非常痛苦。
经过3次手术,父亲救回来了,但始终没醒过来,在医院住了8个月后,如今被送回了湛江老家,每天靠呼吸机、吸痰机活着,吃东西全靠鼻饲,毫无生活质量可言。“他不会讲话,但会流眼泪,看得出他真的是生不如死,有苦却说不出。”
其实在手术前,医生就明确告诉她们几兄妹:出血部位在右侧丘脑,很接近脑干,即使救回来,他也很大可能没有意识,而且花费巨大,按百万计算。
决定权在家属手上。“那一刻我们啥都没想,就是一定要救!”
图源:《急诊科医生》
底图来源:“较高端人类”微信公众号
如今回想起来,他们几兄妹却很内疚:
“早知道那个时候不要去抢救。爸爸痛苦,我们看着更痛苦。”
凯茵本身在医院工作,亲眼目睹过很多肿瘤晚期病人的痛苦。经历了父亲的事之后,她豁然开朗了:
当死亡是必然时,过度干预,只是延长躯体的时间,却无法延长生命的时间,那时的躯体已经没有了灵魂。
当她从新闻上看到深圳立法尊重“生前预嘱”时,她毫不犹豫地决定:
现在就要立下声明,将来绝不要再受一次父亲的苦。
丈夫、亲姐,都成了她的预嘱见证人。
全国首创
深圳立法尊重病人的“生前预嘱”
6月23日下午,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这部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首部地方性医疗“基本法”迎来2.0版。
我们从中扒出了十大亮点,头一个就是:
最后时刻,可以听自己的。
颅咽管瘤患者俞阿姨术前谈话,图:《令人心动的offer第3季》
01
“要不要抢救,我自己说了算”
医院要听病人的“生前预嘱”
深圳新修订的《医疗条例》做出了大胆创新,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
由此,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为“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
图源:网络
“生前预嘱”怎么立才算有效?《医疗条例》也有规定。
▽
“生前预嘱”示意图
但是,生前预嘱绝不是“安乐死”。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指出,生前预嘱是安宁疗护的重要环节,它给了濒死患者一个自主决定权。
“我们把它称为一种帮助,是一种自然死亡顺序,既不加速也不延迟,把它的始点通过医学预嘱前移,让病人在本人意识清醒时做出选择。”
而安乐死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改变死亡进程,加速死亡。
而在安宁疗护当中,即使患者的“生前预嘱”选择不实施积极的医疗措施,医疗机构也应为疾病终末期的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的离世。
02
“护士也能开处方”
深圳在全国率先赋予专科护士“处方权”
近年,“专科护士”开始在中国兴起。他们有某一方面的独立专长,可以像医生一样,独立出门诊。比如深圳市人民医院的护士长田素萍,考取了“国际造口伤口治疗师”,开设了深圳首个造口伤口护理专科门诊。
但是,他们又没有“处方权”,出门诊时需要处置药物如伤口换药用的外用生理盐水及换药敷料等,病人还得另外挂个医生的号去开处方。
深圳新修订的《医疗条例》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全国率先赋予专科护士一定的处方权,可以在护理专科门诊或者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具检查、治疗、外用药的“处方”。
专科护士并不是“专科毕业的护士”,在深圳,要有本科以上学历、5年以上临床经验、2年以上相关专业岗位经历、中级以上职称。
▽
03
“让医生畅所欲言”
病例“讨论过程”可不向患方公开
修订后的《医疗条例》继续保障患方的知情权,包括查阅、复印、复制病历。
但是,该条例也在全国首次明确,病历中有一类资料可不向患方公开——讨论性医学文书。
意思是,讨论的结论要向患方公开,但讨论的过程可以不公开。此举目的是让医护人员在开会讨论过程中“敢说话”,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患者的救治。因为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内部讨论过程中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免除医护人员说错话被“秋后算账”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畅所欲言,讨论出最佳的救治方案。
▽
04
“换马甲开黑诊所”被堵死
被吊证5年内不得“复出”
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有家民营门诊部,2017、2018年因乱收费、收费高共被信访投诉23宗,最后被查实立案处罚7宗,罚款15.85万元。
2019年1月22日,该门诊部被注销。
但老板立即“改头换面”,找别人注册了一张新的门诊部牌照,在原址开张,继续“一条道走到黑”
一个月后的2019年2月28日,新的门诊部就因涉嫌强迫交易、敲诈勒索、非法行医等被警方查处。
戳这吃瓜
?
在“扫黑除恶”风暴中,深圳查处了不少这种不停“换马甲”继续非法行医的“黑诊所”。
而新修订的《医疗条例》为了堵上这个漏洞,规定被吊证的医疗机构及其负责人、出资人、医疗业务负责人,5年内都不能“重新出山”。
▽
05
“中西医可以跨界了”
执业范围可同时有“中、西医”
在我国“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下,有不少医生开始跨界,走“中西医结合”路线,有“西医”考取了“中医”资格证,也有中医考取了临床医师资格证,但在进一步注册医师执业证书时,却只能“二选一”,西医或中医,只能有一个。
修订后的深圳《医疗条例》在全国首开先河,允许中西医“跨界注册”。
也就是说——
临床执业证书,可以加上中医专业
中医执业证书,也可以加上临床专业
但执业证书只能有一本,不允许中西医“双证”。
▽
06
刹住“多点挂靠”歪风
药师、检验技师等也要列明“主执业机构”
你主要在哪个医院上班?过去,只有医生、护士才被要求在执业注册时填写“主执业机构”,药师和检查、检验、康复治疗技师等其他医疗卫生人员并不需要。这就带来了一个漏洞,有些技术人员挂靠到多家医院名下“充人头”(实际上并未在那工作),造成管理混乱。
新修订的《医疗条例》修复了这个bug,规定他们也要备案:你的“主执业机构”是哪个。
▽
07
“放开手脚”
港澳医生也可以在深圳多点执业
目前,深圳的医生、护士经备案后可以多点执业,但在深的港澳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还不行。
新修订的《医疗条例》放开了他们的“手脚”,允许其经备案后在深圳多点执业,以鼓励和引导高水平港澳医师来深圳执业。
▽
08
防止“滥竽充数”
外国医生在深圳干满3年也要有考核
目前,内地医师和香港、澳门、台湾医师在内地执业都要按规定接受定期考核,但对外国医生尚未有此要求。
深圳新修订的《医疗条例》统一规定,境外医师都要定期接受考核,以鼓励和引导高水平的境外医师来深执业。
▽
09
“不能乱搞噱头割韭菜”
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必须备案
社会办的营利性医院,按规定可以自行设立医疗服务项目。但这样一来也造成一些乱象。
比如说,韩式4S线雕全脸提拉术、韩国TLvog-line提升术……这些不明觉厉的医美手术,你知道是啥吗?
为了防止一些医疗机构巧立名目搞噱头、“割韭菜”,修订后的《医疗条例》打上了“补丁”,明确:自行设立医疗服务项目,可以,但必须备案。
▽
10
“知情同意”要充分尊重
给医保患者开“自费药”也要先征得同意
临床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突破和创新,但应用在患者身上,必须有一个大前提:知情同意。
修订后的《医疗条例》规定,采用药品说明书未明确的用法使用药品的;开具本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外药品或者为医疗保险患者开具自费药品的,应当取得患方明确同意。
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
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我们还有半年时间去准备
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
底图:小红书 @卡卡奥西卡
-End-
「有用就扩散」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健委政法处、北京日报App
喜欢就奖励深小卫一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