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每周进行优质科普医生的评选,获得科普之星第63期的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名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波教授。
张波,博士生导师,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颅脑创伤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颅底创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每年完成神经外科三、四级手术千余例。
在应用神经内镜结合神经导航及显微技术治疗神经肿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建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层面、三个环节”为特色的恶性胶质瘤新型诊疗模式,将术中唤醒技术联合神经功能影像导航技术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的切除,大大提高了手术全切率,并保留了正常的神经功能,改善了患者的远期预后。为了规范垂体腺瘤诊治,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组建了垂体腺瘤诊疗中心。
主诊疾病: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听神经瘤、海绵状血管瘤、椎管内和脊髓内肿瘤及脑干肿瘤等。
“科普之星”活动进行到现在,我们通过线上专访的形式,近距离接触了63位优秀的医生,有些医生令人“震惊”,有些医生让人“感动”,还有些医生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
张波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接触过那么多科普医生,很少有人说,写科普是他休息放松的方式。
“在我繁忙的工作之后,创作医学科普,就是一个较好的休息模式。”
健康160的所有医生科普,都由医生亲自撰写,医生工作有多忙,去过医院的人都知道,他们通常需要挤时间写科普,神经外科更是忙到飞起的科室之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神经外科是一个陌生的科室。
神经外科看什么病?
神外医生日常做什么?
神外医生手术经常十几个小时,医生吃得消吗?
神经外科,常称作脑外科,被公认为医学上地位最高的领域。
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群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的人。
神外的手术经常需要开颅,对人的大脑“修修补补”,而人脑就像豆腐一样,极易变形,所以神经外科手术的精细度、准确度要求极高,稍微一点失误,都可能是病人致残,甚至永远醒不过来。
每次手术都要如履薄冰,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神外的医生往往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压力。
想当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不仅得精神强大,还要体力过硬。
手术忙起来,不分昼夜,一台手术平均4小时,更长的还有十几个小时,在这期间,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别说午休吃饭,经常连厕所都顾不上。
手术已经如此辛苦,难怪张波教授会说,创作科普就是放松和休息。
张波教授的科普实用性强,而且条理清晰,表达通俗易懂,读起来轻松流畅,对大众的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医小二也邀请张波教授进行线上专访,借此将他的科普心得及从医经验分享给大家。
1、您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有没有哪个时刻让您最为感动?
当病人抬着进医院,笑着走出医院的时候最感动,能体现医生的价值。
2、您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
医者仁心,一定要为患者全心全意的着想。
3、对您来说,创作科普最有趣/有价值的是什么?
创作科普主要是普及医学知识,看到有很多粉丝点赞,我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4、您一般在什么时候创作医学科普?
在我繁忙的工作之后,创作医学科普,就是一个较好的休息模式,按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普及健康知识。
5、从医多年,总结您的工作经历,您最想和新入行医生说的话是什么?
目前医生是个高危行业,不仅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也大,医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不停的充电,没有做好吃苦的打算就不要选择医生的职业。
6、您想对160平台的粉丝说点什么?
160平台让健康更简单,提供预约挂号,诊中支付,预约管理,诊后随访与满意度调查,为患者、医生、医院带来很多便利。
张波教授的科普精选:
1、失眠?记忆减弱?改善神经衰弱注意这五点(←点击可跳转原文)
往期科普冠军:
160“科普之星”第62期冠军:形神兼备 汪海滨(←点击可跳转)
查看更多科普之星(←点击可跳转)
声明:
1. 每周科普之星是根据医生们的科普文章数据(发文量、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综合评定而来,仅代表医生的科普能力,不构成就医建议。
2. 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医生日常接诊量却十分有限,为帮助更多人正确了解疾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们用一颗颗仁爱之心,创作科普惠及大众,在此,感谢医生们的科普精神。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健康160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