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做科普后,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和患者的关系更融洽。因为平时的就诊过程,很难和患者深入地沟通,科普文章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交流,患者再次就诊,多了一份亲切感。
张丽芳 主任医师
160每周进行科普之星的评选,获得“科普之星”第50期冠军的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特诊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张丽芳。
张丽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特诊老年病科、帕金森病诊疗中心 老年记忆、帕金森病、老年评估室、神经病学专业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规培导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20年。
擅长帕金森病及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药物及康复治疗。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MDT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康复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评定分会常务,中国康复医学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康复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阿茨海默病及认知功能障碍分会委员。
张丽芳主任的科普充满温度,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患者的关心与关爱,今天医小二也邀请了张主任进行线上专访,借此将她的科普心得分享给大家。
1、对您来说,创作科普最有趣/有价值的是什么?
创造科普最有价值的是把科学的观念或者知识,用普通大众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出去,让他们能够接纳、消化、使用这些知识,让科学帮到更多人。
另外作为医生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门诊看病,帮到一个人,做好科普,可以帮到很多人。
2、您什么时候开始写科普?怎么想到在160写科普?
我是从2017年开始写科普的,因为使用“好大夫”,有了患者群,开始通过网络管理患者,感觉有些共性的问题,很多患者在问,知道他们在关注什么,就开始写了。
基本上科普有两类,一类是门诊感觉患者很关注的问题,另一类是感觉很多患者有误区的问题。
深圳很多人挂号都在用160,所以就开始在160上写科普了。
3、做了科普医生后,生活和之前有什么变化?
开始做科普后,感觉最明显的就是和患者的关系更融洽。
因为平时的就诊过程,很难和患者深入地沟通,科普文章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交流,患者再次就诊,多了一份亲切感。
从科普文章之中,患者也明白哪些是可以与医生沟通的,会告诉医生更多。逐渐地,会发现每个患者都是不一样的,开始从疾病的关注到患者的这个携带者疾病的人的关注,医患关系得到改善,同时患者的依从性也发生了改变。
4、您一般在什么时候创作医学科普?
我通常会在门诊结束后写科普,每一个科普的思路都和患者有关,门诊每一个具体的患者的具体的问题,就会让我围绕相关点,做思考,然后想想其他患者可能会关注的与此相关的,归纳总结之后,会写。
另一个时间就是出去学习,或者阅读文献之后,或者最近申报课题相关研究结果更新之后,想和患者分享。但是这一类科普还没有寻找到很好的表达方式,反响不是很好,原因也在分析和了解中。
5、医生工作很忙,创作科普又需要花时间,您平时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现在工作的确很忙,尤其除了临床之外,还有科研、教学工作。但是,和患者相同的是,我们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生活的本质对我们和患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追求快乐和幸福。
疾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尤其像帕金森和痴呆这样的慢病,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但是很好的管理就可以好很多。
对于医生,工作几乎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加班是常事,那么在这些繁重的工作中,如何获得乐趣?之前按照医院的要求,追求文章,追求课题,有时很疲惫。
后来,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对待患者的时候,患者不像文章和科研那么冰冷,会回报你温暖,他们的认可、对我的依赖,会让我很开心,觉得有价值,也有责任感。
所以,现在会调剂一下,写文章做课题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啊,科研和临床都会关注。
6、您想对160平台的粉丝说点什么?
医生当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从书本上学知识,而是从患者、从疾病中更进一步提高,所以,感谢每一位与我相遇的患者。
尤其是最近,新开的记忆和帕金森病工作室,位置比较偏,在体检中心,网上挂号显示在全科医学,每一位找到我的患者,都可以说是历尽艰辛。感谢160平台,让我们相遇。期待与您在北大深圳医院门诊北楼109室相见,共同携手,管理疾病。
张丽芳主任的科普精选:
往期科普之星:
160“科普之星”第37期冠军:深圳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巩鹏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46期冠军:罗湖区妇幼保健院,郭壮志
声明:
1. 每周科普之星是根据医生们的科普文章数据(发文量、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综合评定而来,仅代表医生的科普能力,不构成就医建议。
2. 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医生日常接诊量却十分有限,为帮助更多人正确了解疾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们用一颗颗仁爱之心,创作科普惠及大众,在此,感谢医生们的科普精神。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健康160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