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狂喜,发了一条朋友圈:
▽
是的是的!
和“神兽”斗智斗勇三个月,终于盼到开学了!
然而,归笼的前一天,我还是压抑住了喜上眉梢之情,略带不舍地嘱咐娃——
女生可以不穿淡黄的长裙,男生可以没有蓬松的头发。
但是!口罩必须戴!
毕竟,娃还小,不懂怎么保护自己。
老娘可不想开学第一天,就看到这样细思极恐的一幕.....
▽
于是,我把我毕生所学的“优雅抬杠100句”教给了娃,
期待着他成为新学期里最 靓 杠的仔。
“小明喊换着戴口罩?你要说不好看,不换!”
“小红说要摘口罩看看脸?你要说不行,遮肉!”
“小王催你上完厕所快点洗手?你要说不要,继续!”
结果,你们猜!他放学后回家后说了啥!
他一脸失望。
“不会吧!难道你们同学顶嘴……哦不,口才更厉害?”
“不是!因为,根本就没!机!会!说!话!”
原来,娃上学第一天,
和同桌隔了十万八千里,上课根本没法说悄悄话;
偷偷摘口罩?不存在的,别的同学比自己还“自觉”;
和好朋友手拉手上厕所?怕是没试过被老师“狠心”拆散;
上完厕火速洗手,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回教室?诶,别人还在悠哉着洗呢;
上体育课就“人来疯”?拜托,都分开上了!
......
得知这般“新学期新气象”,我也是震惊了。
没想到,这时娃冷不丁蹦出一个灵魂拷问:
“这都是谁出的馊主意?”
我一时也稀里糊涂,便拿出手机问班主任,
结果她告诉我,有好几个人的功劳,其中就包括——
这学期,深圳每个学校都进驻了一个“校长”——
卫生健康副校长!
听说,这个副校长来到学校后很拼。
又当“主播”——
天天给家长、老师开讲座,说:
“洗手不用快!要七步!不要戴N95!”
又很“处女座”——
天天抠细节:
洗手间不够?错峰下课上厕所!
孩子随时手脏?增加免洗手部消毒液!
...
又起得比鸡早——
天天站在门口用眼“扫描”:
“这位同学看起来有点……正常!”
我按捺不住八卦,打听了一下Ta的来头,傻眼!
Ta学医出身,8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看。
Ta还经常露面,我们路上见到都会打招呼。
TA就是我们居民最熟悉的——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78名社康医务人员担任卫生健康副校长,为防疫提供专业服务。
除了卫生健康副校长,有的家庭医生还是驻点学校的防疫医生。
据说,已经有同学认出了Ta,一到校门口就直接叫:
“叔叔叔叔……”
然而——
这场疫情中,家庭医生也玩“跨界”。
除了当校长,他们还顶了好几个“帽子”,比如说——
01
在隔离酒店当“店长”
截至目前,深圳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只有1名。
虽然“清零”在即,但东门社康中心医生李华亮还坚守在隔离酒店。
干啥?当“店长”!
作为隔离酒店医疗组的组长,他还得守着从深圳湾入境的70多个集中隔离者。
别看隔离期只有14天,每天的“意外”真不少。
曾有一对香港夫妇,入境深圳湾口岸后就被安排到“店”里。
一番沟通后,李华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来深圳探望正躺在医院ICU病房内的母亲。
天公不作美,隔离期还没过,有一天凌晨1时多,这对夫妇就接到母亲的去世消息,悲痛欲绝。
李华亮知道后,一直安慰他们,还联系各相关部门,让夫妻俩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送老人最后一面。
当然,即便当了“店长”,他们也没忘自己的老本行——
有些来隔离的“客人”,有高血压,在他们的苦口婆心下,
开始按时服药、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
在无聊隔离的日子里,大家就这样慢慢培养了感情。
02
在口岸当“站长”
5月8日晚,宝安区中心医院南昌社康医生胡千军接到安排——
到深圳湾口岸,负责筛查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高风险的旅客。
5月10日上午,他正式上岗,成为了一名“站长”。
当天中午11点,有2个女子和1男子过口岸。
“胡站长”留意到,其中一名女子手上有好多处刀痕。
“这不对劲!”
之前做过精神科医生的他,起了疑心。
然后拿出“心晴指数评估表”,和这名女子耐心周旋。
“67分!这分数有点高!”
但他没有声张,反而和对方东拉西扯地“聊天”。
原来,她曾有过应激性障碍病史,经常不开心,还自杀过3-5次。
“胡站长”知道后,马上将情况反馈给相关医生。
最后,这位女子被安排到隔离酒店,并得到医生的特别“关照”。
这届家庭医生,解锁了各种新技能。
01
防护服不够,套个雨衣就上了
2月份,很多家庭医生都离开了社康,走街串巷上门“排雷”——
和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三剑客”,帮居家隔离人员现场采样。
第一个头大的问题,就是——
防护服不够!
仅有的几套也拿去“支援”医院了。
没办法,大家只能各出奇招。
黄的,蓝的,黑的,绿的,粉的……
只要能穿的,在外面套上一件一次性雨衣,就可以天天穿了。
还有的医生,戴的还是居民DIY制作的面罩,
拿到手的那一刻,你别说,老泪都飙出来了。
02
等不到救护车,三轮车颠过去也行
因为每场采样,任务都比较紧急,
家庭医生没法每次都能等到救护车来接。
怎么办?治好出动五花八门的“座驾”了。
有的骑电瓶车,有的坐摩托车,有的窝在三轮车的小车斗中……
那画面太美,自己都不敢看!
03
爬7、8层楼,还要留口气劝人
在采样过程中,他们最怕的就是遇到没电梯的老房子。
在松岗人民医院社管中心吴瑕记忆里,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穿着不透风的防护服,一手拿着采样器具,一手拎着专用垃圾袋,
爬7、8层楼,气喘吁吁。
好不容易到了居民家门口,已经汗水淋漓。
“天热天冷都难受。”
更可怕的是,有的楼还不止爬一次。
“记得一名从从外返深的70多岁老伯,因为在境外做了核酸检测,回到深圳后不愿意配合居家隔离14天。当时老人情绪非常激动,还说要绝食。”
南湖社康副主任医师叶睿回忆道,
当时自己连续上门了3次,都被老伯拒之门外,直到第4次,才进了家门。
除了采样,居家隔离观察、隔离点管理、随访、健康指导...
家庭医生通通都上。
到现在,他们在核酸检测方面,已取得了满满“战绩”,其中有——
240821名湖北来深人员
132261名入境来深人员
很多居民,在和他们接触后纷纷点赞——
“这种关键时刻,家庭医生就像自己的朋友让人安心。”
“那段时间一会一个消息,每次我不明白就是第一时间发信息问家庭医生。”
“幸好有家庭医生的解答和陪伴,我们才安心度过居家隔离期,不恐慌。”
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17年前,非典来得凶猛去得也快,家庭医生基本没派上用场。17年后,新冠疫情来袭,持续时间长,每一条抗疫战线上都有家庭医生的身影,说明在这17年里,深圳的家庭医生成长了,能够在基层医疗中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深圳市家庭医生协会会长 尹朝霞
2019年,深圳家庭医生的队伍更加壮大——
招录126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
387名转岗(岗位)培训学员
2568个家庭医生团队
截至2019年末,“存在感”也越来越高——
688家社康机构,基本每个街道有1家区域社康中心、每个社区有1家社康机构
签约常住居民总数4231142人,常住居民签约率34%
重点人群签约1409347人, 重点人群签约率72%
深圳也给家庭医生释放了很多政策红包。
比如说——
取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职称评审中的英语、论文等要求,对基层医疗集团内取得副高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且承诺自聘任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后在社康机构工作5年以上的,其岗位聘任可不受所在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限制。
通过公开招聘到社康工作、取得国家认可的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毕业生,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由社康中心同级财政分别给予25万元、30万元、35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分5年发放。
相信不久的将来,深圳会有更多家庭医生的“大咖”。
-End-
「喜欢就点赞」
资料来源:深圳商报记者 郑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