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新闻 > 医疗新闻 >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钟南山院士:办公区这个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开病毒

转载 来源 : 生命时报 2020-02-03 15:54:15 10285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提醒,年后返工还是应尽量减少出行, 如果一定要返岗,务必做好个人防护,重点提防办公场所的3个高危地带,这些地方更易传播病毒 。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提醒,年后返工还是应尽量减少出行,如果一定要返岗,务必做好个人防护,重点提防办公场所的3个高危地带,这些地方更易传播病毒

办公区哪些地方最危险?怎样因“地”制宜地做好防护?《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
综合钟南山院士的提醒,总结一份针对办公场所的防护指南。

 

本文编辑丨郑荣华

 

办公区最高危地点:电梯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空气不流通、人员密度大、人员来往频繁的地方,都是高危地带。

 

最高危

电梯

电梯内空气极其不流通,且人员往来频繁,按钮更是高频接触的部位,发生感染的风险最高。

 

防护建议:

  • 乘电梯时务必戴好口罩;

  • 有条件的单位,要频繁为电梯间消毒,尤其是按扭区;

  • 接触按钮时,可用纸巾或消毒湿巾隔开;

  • 如果手直接接触了按钮,出电梯后第一时间洗手;

  • 在电梯里,不要用手揉眼睛、接触口鼻;

  • 尽量不在电梯内交流;

  • 低楼层的人建议走楼梯,爬楼时不要触摸扶手。

 

国家卫健委关于乘坐电梯的建议
点击可跳转视频
 

次高危

食堂/餐厅

食堂就餐时,人员密度大,且需脱下口罩,会对病毒的传播起到助推作用。

 

防护建议:

  • 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才摘口罩;

  • 摘口罩时,不要接触污染面,而应通过耳挂取下;

  • 错峰就餐,避免扎堆;

  • 避免面对面就餐,吃饭时尽量不说话;

  • 有条件的人可以自己带饭。

 

第三高危

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好防护对人对己都很重要。

 

防护建议:

  • 办公室内也应佩戴口罩;

  • 办公室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 减少面对面交流,尽量线上沟通;

  • 人与人之间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 勤洗手,传阅纸质文件前后均需洗手;

  • 多饮水,每人每日饮水不应少于1500毫升;

  • 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长;

  •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

  • 减少中央空调的使用。

 

除了根据场所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做好防护外,钟南山院士还提醒即将返岗的人,一定要勤洗手,并正确使用酒精消毒

 

勤洗手:

  • 到单位,第一时间洗手;

  • 吃东西前,先洗手;

  • 到过电梯间、饭堂等高危区,回来洗手;

  • 外出回来,马上洗手;

  • 要接触面部,特别是鼻孔和眼睛前,先洗手。

 

正确使用酒精:

像喷香水那样将酒精洒在身上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对平时容易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消毒,如手机、门把手、电梯按钮和鼠标键盘等。酒精喷洒后自然晾干即可,不用擦拭。

 

钟南山给普通人的9个建议

 

 

除了给即将返工的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钟南山院士还给普通人提出了9个防护建议。

 

01

最重要的一条:不要到处跑

不管年前还是年后,钟南山院士始终强调减少出行,这不仅关乎自己和家人,也关乎整个社会。

 

宅在家时,应格外注意3个细节。

 

  • 通风:每日打开门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天气好时,可以晒晒被子、衣服。

 

  • 洗手:回家后、做菜前、吃饭前、如厕后,应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揉搓30秒左右。

 

  • 饮食安全:处理食物时生熟分开,肉类充分做熟再吃;家庭实行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02

不要参加集会

少出门、少聚会,是减少交叉感染的重要方法,尤其应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共浴池、棋牌室等。

 

03

出门戴口罩,不一定戴N95

钟南山院士表示,戴口罩不一定要戴N95,医用外科口罩即可阻止大部分病毒进入呼吸道。

 

如果口罩不够用,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提醒,普通大众的口罩不必用一次换一次,可根据清洁程度延长使用时间。

 

04

摘口罩时,不要抓着污染面

 

钟南山院士示范摘口罩

 

05

学会正确洗手

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如果没有注意使双手沾上病毒,揉眼睛时就可能造成感染,所以一定要勤洗手。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洗手法

 

06

发烧仍是感染的典型症状,必要时就医

钟南山强调,发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

 

通常发热在38.5°C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主,为避免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建议先在家观察。(戳此处,教你判断哪种发热需去医院)

 

 

07

接待过疫区来的人,要格外小心

钟南山提醒,如果接触过疫区来的人,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咳嗽、嗓子痛、发热等迹象,可以去医院做一些相关检查。

 

即使没有症状,也应提高警惕。因为潜伏期的人,有多大的传染性尚无定论,早发现,早隔离对疫情的控制极为重要。

 

08

春运返程测体温

春运返程人员流动较大,通过体温检测有助提前发现感染者。家里也可以准备一支体温计,注意观察体温情况。

 

09

医务人员保护好自己

医务人员奋斗在一线,需频繁接触患者,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救助他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科普

(上下滑动查看)

 

国家卫健委发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问题有了权威答案

「消化道」可能是病毒传播的新途径!做4件事防住“粪口传播”

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众防护指南”,50个重点帮你划好了

洗热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专家告诉你真相

营养专家10个「居家饮食处方」,教你科学“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烦了的人,这6件事可以帮你再坚持一下

这件和「戴口罩」同样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视了

手机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载体!疾控专家1分钟演示「手机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这18个建议转给爸妈看

【疫问医答】即将返岗工作的我,该如何预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锻炼指南,让你不出家门也能动起来

多家中医院实名推荐:7个方子有助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疫问医答】手机、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间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冠状病毒与人类“纠缠史”

【疫问医答】哪种特征的发热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别一颗一颗心“崩”了

【疫问医答】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怕冷or怕热?

致敬!疫情一线拍下的这12组图,每张都让人泪目

卫健委:病毒传播力似乎有所增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疫问医答】宅在家的我们,怎样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笼罩下的春节怎么过?六大呼吸科专家权威提醒

【疫问医答】一份新型肺炎轻症患者的“居家隔离指南”

漫说疫事|这个春节,我们打一场特殊的战“疫”

【疫问医答】“重大突发公卫事件一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爸妈,听话!预防新型肺炎,请听儿女6句劝

请扩散!面对疫情,我们有9个呼吁

【疫问医答】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对抗新型冠状病毒吗?

除了不去武汉、戴口罩,我们还能做什么?

【记者直击】疫情中的春运回家路

汽车、火车、飞机……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评:必须向顾全大局的所有武汉市民致敬

【疫问医答】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区别?

关于新型肺炎的13个疑问,卫健委专家给出了答案

权威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的?

划重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8问钟南山院士

扩散周知!多科权威专家:春运如何严防新型冠状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状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说清楚了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