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好医生
神经内科,一个探索大脑奥秘与疾病斗争的精密领域,涉及脑梗死、脑出血、阿尔茨海默病等种症状和疾病。每一种疾病都考验着医生的诊断与治疗能力。这个领域不仅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面对神经内科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医生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黎凯锋却选择了坚守。“选择成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就做好了脑力和体力双倍付出的觉悟。”黎凯锋如是说道。
在神经内科工作的15年间,黎凯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还积极参与神经内科领域的科研创新,致力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黎凯锋以他的专业精神、医者仁心和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在神经内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患者点亮生命的灯塔。
黎凯锋 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脑动脉狭窄、脑梗塞、脑供血不足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和介入诊疗,如颈动脉狭窄支架术、椎动脉狭窄支架术、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术、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术、脑动脉血管内取栓术、脑动脉夹层支架成形术,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脑动脉慢性闭塞介入再通术。
15载从医路 初心不改医者心
黎凯锋的从医之路,始于他父亲的影响和他自小对医学的深厚兴趣。他的父亲曾是一名赤脚医生,经常用中医方法为乡亲们解决病痛,在父亲的熏陶下,黎凯锋在高考时也选择了医学,希望能够像父亲一样,用医术造福他人。
然而,医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黎凯锋在大学一年级时,初次接触神经解剖学,发现这门学科犹如天书般晦涩难懂。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激发了攻克难关的决心。他组织舍友们在熄灯后进行卧谈会,共同回忆和讨论解剖学知识,将复杂的神经系统知识在一次次夜谈中,逐渐内化于心。
这段经历不仅为黎凯锋的神经病学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激发了他对神经病学的浓厚兴趣。黎凯锋在准备考研期间,他父亲突发中风,当时由于对中风的认识不足导致未能及时救治,留下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的后遗症,这也坚定了他从事神经内科的决心。从那时起,他立志要攻克中风等脑血管疾病,让更多患者走出病痛。
深耕神经内科领域 勇攀介入高峰
黎凯锋在神经内科领域深耕多年,尤其擅长脑动脉狭窄、脑梗塞、脑供血不足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和介入诊疗。谈及急性脑梗死的诊治,黎凯锋介绍道,神经内科疾病治疗在近十年取得了显著的突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被誉为黄金十年。这一突破将脑梗死急性期的救治从传统的1.0静脉溶栓时代提升到了更为先进的2.0机械取栓时代,患者的良好预后率也由静脉溶栓时代的30%提升到了机械取栓时代的50%,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希望和生活质量改善。
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黎凯锋指出,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或6小时以内的患者,需要积极进行静脉溶栓处理,而对于合并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则需积极采取机械取栓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案已经被写入治疗指南,并被视为目前最有效和起效最快的治疗方式。对于发病在6-24小时以内的大血管闭塞患者,经过神经影像评估后,也可以考虑实施机械取栓治疗。此外,后续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以及高压氧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治疗环节。
然而,黎凯锋也强调,尽管介入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手术并非没有风险。他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谨慎,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病情和期望,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手术中,他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中,一个97岁的老太太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太太一年内三次中风,每次都是黎凯锋为她进行抢救。虽然前两次恢复得很好,但最后一次由于肺部感染较重,至今仍在重症监护病房,这也让黎凯锋深刻体会到医学的局限性和挑战,更加主动钻研探索新技术、新知识。同时,他也更加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始终保持着同理心和关怀。他深知,患者不仅需要治疗身体上的病痛,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和支持。因此,他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
逐梦不止 用医术和医德书写医者篇章
黎凯锋深知,医学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因此,他始终保持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自我严格要求,在临床和科研上两手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医德修养。
在临床工作中,黎凯锋所在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特色诊疗技术而闻名,是缺血性神经介入领域的领头羊,每天门诊量约150人。黎凯锋每天的门诊量都很大,但他总是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求,细致入微地为他们解答疑问,并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除了临床工作,黎凯锋作为科室的中坚力量,还非常注重团队协作配合。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疗团队需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凝聚力,他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注重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积极投身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
提及接下来的目标计划,黎凯锋表示,希望能和团队一起“打造深圳最强的缺血性神经介入救治中心,辐射周边区域”,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神经内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求索医学科学的征途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黎凯锋表示,他将始终奋楫笃行,砥砺深耕,一步一个脚印攀登医学的高峰;他还将始终坚持患者至上理念,在神经内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医生详情
脑供血不足该怎么办?
A:脑供血不足需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方法治疗,以改善脑血管循环,增加脑血流。具体方法如下: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血小板凝聚成块,对血液循环有好处,有利于脑部的血液供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盲目服药,且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小板水平。如果是由于贫血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还需要补充铁剂治疗。
(2)手术治疗:多适用于有动脉狭窄等人群,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或介入血管成形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可选择介入治疗。改善狭窄情况,保证血管通畅,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不足。
(3)其他治疗方法:使用针灸等中医理疗的方法改善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除上述治疗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改善生活饮食习惯,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建议戒烟、戒酒、减肥,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如洋葱、西红柿)、水果、鱼、黑木耳等,这些食物可起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延缓脑动脉硬化的发生。
大脑供血不足和脑梗死有关系吗?
A:脑供血不足并不等同于脑梗死,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脑供血不足是脑梗死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当脑供血不足持续存在并加重时,可能引发脑梗死的发生。这是因为长期的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脑组织的坏死和功能障碍。
尽管二者在发病机制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在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上存在明显的区别。脑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脑功能障碍的症状,而脑梗死则表现为更为严重的脑组织坏死和功能障碍。在诊断上,脑梗死通常需要通过CT或磁共振(MRI)来确认脑组织坏死部位、大小,通过头颈部血管成像(CTA/MRA)来显示脑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情况。而脑供血不足则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来综合判断。在治疗上,脑梗死,在发病4.5小时内需要紧急的静脉溶栓,发病24小时内可进行取栓手术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而脑供血不足则可能更注重于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长期管理策略。
因此,对于存在脑供血不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以预防脑梗的发生。
脑梗死要怎么预防?
A:预防脑梗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降低其发病风险。具体建议如下:
(1)改善饮食习惯:
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每日食盐量建议在6克以内,避免高脂肪、高油脂的食物,以预防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发生,因为高血压及血脂高都是导致脑供血不足和脑梗的重要原因。
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粗粮、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鸡蛋等,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血液循环和代谢废物排出。
(2)规律生活作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脂和血压。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症状。
(3)控制危险因素:
彻底戒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增加脑梗的风险。
限制酒精摄入,避免酗酒,过量饮酒会导致血脂升高和血管壁增厚。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通过健康饮食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维持血脂水平正常。
(4)其他预防措施:
学会释放自身压力以及不良情绪,避免大喜大悲,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在寒冷季节注意保暖措施,避免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避免头部受伤,如骑车或滑雪时佩戴安全装备。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特别是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家族史者等,更应加强预防意识,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