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好医生
在环境变化叠加新型病毒感染发生的背景下,大家的体检意识显著增强。特别是随着低剂量胸部CT检查的广泛应用,肺结节的检出也越来越常见。然而,由于对于肺结节的认识不足,对于肺结节可能代表的各种健康状况缺乏清晰地认识,使得在面对肺结节时,产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或是轻视肺结节的存在,未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和治疗。
接下来,小六为大家介绍来自深圳大学总医院胸心外科的医生——潘辉宇。在诊断和治疗肺结节方面,他不仅擅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更在心理和认知层面给予患者极大的关怀和支持。他擅长帮助患者深入理解肺结节的成因、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引导他们以科学、正确的态度面对肺结节,从而走出那些可能存在的对于肺结节的认知误区。从医这些年,他始终坚持医者仁心,让每一个面临肺结节困扰的患者都能得到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
深圳大学总医院 胸心外科门诊
对胸外科各种常见病诊治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胸外科各种基本操作;掌握胸外伤、气胸、血气胸等胸外急症的处理;熟练胸外科手术操作(肺部胸腔镜手术,全腔镜食管癌,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漏斗胸矫治术,手汗症手术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院始终扮演着守护生命的重要角色,它们如同不夜城般,灯火通明,时刻准备应对生命的各种挑战。在这繁忙而神圣的场所中,胸心外科的医生潘辉宇,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热情,书写着自己的医者篇章。
在一个稍显宁静的午后,我们在医院的走廊上,遇到了正在短暂休息的胸心外科医生潘辉宇。他身穿整洁的白大褂,面带微笑,那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而灿烂。他的步履从容而坚定,仿佛周围的一切喧嚣与纷扰都无法打扰到他内心的宁静。当我们向他表达来意时,他亲切地回应,那真挚而温暖的态度,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当谈及为何选择医学这条道路时,可以明显看到他眼眸中闪耀着坚定不移的光辉。他深情地回忆道,原来自幼的他,就对医生这个职业抱有深深的敬意和强烈的向往。他告诉我们,在他的童年时光里,每当看到电视屏幕前的医生们身着白大褂,手持手术刀,在生与死的边缘挽救生命时,他的心中就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也要成为一名医生,施展医术,治病救人,捍卫生命的神圣。
然而,真正让潘辉宇坚定走上医学道路的,还是源自他对家人的爱。“那时候,每当家人生病时,大部分的家里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总是因为无法为家人帮助而感到焦虑和无助。那时候就暗下决心,如果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学医,亲自为家人提供医疗上的支持,让他们在面临疾病时能够少走弯路,少受痛苦。”
正是这份纯真的初衷,构成了潘辉宇行医路的坚定基石,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而改变。自从选择医学这条道路以来,潘辉宇便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这份既充满挑战又富有意义的医学事业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在手术室里,他表现得沉着冷静、果敢决断;在病房中,他则展现出耐心细致、关心体贴的一面。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患者带去了希望与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医学技术也如同一片嫩芽,在日复一日的诊疗中被精心灌溉,最终演变成了一棵承载着责任的参天大树。
这些年的医者生涯中,他见证了无数的生命奇迹和感人故事。每当谈到这些经历时,他的眼中都闪烁着自豪和欣慰的光芒。他说:“作为一名医生,能够亲手挽救患者的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我最大的荣幸和骄傲。”这份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让他在医者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年轻一辈子的楷模和榜样。
医学的海洋深邃而广袤,对于医生而言,要想在其中破浪前行,必须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和学习。面对众多选择,潘辉宇深思熟虑。他深知外科不仅考验医生的体力,更要求医生具备卓越的智力。正因如此,他对外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外科内部亦细分多个专业领域,他困惑于该选择哪一个方向。
“后来有次,在翻阅医学书籍的过程中,我偶然间触及肺癌领域的相关内容。结合了现状,确实我国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有着持续攀升的趋势,未来肯定有许多患者需要就医。于是,我就萌生了投身胸心外科领域的念头,希望能为患者带去一丝希望。当时许多同学都劝我慎重考虑,因为胸外科的确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专业,培养周期长,且患者病情往往更为危急、复杂,手术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但我坚信,总有人要肩负起这个重任,为患者带去治疗,那为何不能是我呢?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胸外科作为我的专业方向。”潘辉宇如是说道。回首过往,他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无比庆幸,他深知每一个选择都承载着厚重的责任和担当,他也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
胸外科的手术风险有多大?可谓一部“铁血大片”,每一环节都像是刀尖起舞。胸外科的医生手有多巧?跳动的心脏上穿针引线,浮动的肺脏里抽丝剥茧,每一台手术都当成艺术品来完成。很多人印象中的外科医生,都是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在手术台上叱咤风云、妙手回春的形象。但是实际上,胸心外科医生做的绝对是苦活、累活,不仅是身体上的疲劳,心理上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他们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还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选择了当外科医生,就是选择了一种担当。
在胸外科的学习和实践中,潘辉宇也遇到了很多挑战。他需要掌握各种类型的手术技巧,了解各种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技术。有时候,患者的情况会异常复杂,他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和专注;有时候,患者的情绪会波动很大,他需要耐心倾听和安抚。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他都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当下,为了在临床技术这个领域获取更深层次的提升,潘辉宇进修学习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潘辉宇分享道,并详细阐述了这一前沿技术。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堪称肺部领域的“GPS”,其先进性不言而喻。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广泛应用,肺外周病变的发现概率也随之上升。因此,术前准确判断肺外周病变的性质显得尤为重要。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凭借其卓越的性能,经支气管镜引导至肺外周病变进行活检或治疗,精准抵达目标病灶,为肺部可疑病灶进行精确诊断,特别是对小结节病灶(直径小于50px)的诊断更准确,与传统诊断方法比较有显著的优势。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可以精准地定位到需要观察或操作的部位,提高了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比如肺结节手术中的定位的问题,有的结节位置比较深,或者是多发结节,以前的技术定位不到,但现在可以通过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确定结节的位置。理论上无论有多少结节,位置多深,都可以无死角地定位到。”潘辉宇解释道。这种学习技术的机会对于潘辉宇来是难得的,因此他将利用这段时间,全面深入地掌握这项技术,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肺是人体至关重要的呼吸器官,对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投入足够的关心和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主动投身于定期的健康体检之中。潘辉宇指出,目前胸心外科门诊来看肺结节的患者很多,有时候都感觉变成了心理门诊。因为很多人在看到自己的体检报告上出现“肺见小结节影,结合临床复查”等字眼时,就感到焦虑和恐慌,担心这些小结节会演变成肺癌,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了压力和不安,需要医生耐心去解释才缓解焦虑。
目前,我国有1.5亿肺结节高危人群群体,每年新发现或者新诊出肺结节患者达到1000万~2000万,关于为何现今肺小结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潘辉宇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他提到,以往常用的肺部影像检查手段是X线,大部分小结节在普通胸片中午无法发现,但现在随着高分辨率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次胸部CT检查通常包括几十张到数百张二维断层图像,这样的高密度和细致的图像,哪怕是2毫米的结节也能被清晰地检测出来。
“在我国,结节的存在是相对普遍的现象,很多成年人身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节,这些结节的直径大小可以从2毫米到1厘米不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现象。大部分的结节都是属于良性的,并不需要接受临床治疗,也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任何不良影响。我们可以将这些结节视为岁月留下的痕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肺结节掉以轻心,还是需要保持密切观察、定期随访的态度来对待。”潘辉宇如是陈述道。
如何去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哪些需要处理,哪些需要随访,这是一个综合的判断,需要找专业的医生。医生会根据结节的生长方式、边缘形态、内部密度高低、周围血管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通过“定期复查”反映出的结节生长速度、结构或边缘改变等更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对于肺小结节的治疗,潘辉宇明确指出,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法仍然是针对需要治疗的肺小结节,采取胸腔镜微创手术进行切除。相较于过去,现在的手术方式已经逐步从传统向微创转变,胸腔镜技术便是其中的代表。尽管这一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实现了比以前更加微创的手术,手术更加精准。潘辉宇进一步解释说:“例如,过去可能需要进行肺叶切除的手术,现在则可以转变为只切除肺段或者肺楔形切除,这样疗效更加明确,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感更轻,恢复速度更快,而且术后无需进行化疗或放疗,这对于保护患者的肺功能尤为有利。”
在医疗领域,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以潘辉宇所在的深圳大学总医院为例,胸外科团队在张晓明主任的领导下,广泛采用了单孔胸腔镜技术。这种技术相较于目前许多医院仍在使用的三孔手术方式,以及偶尔采用的两孔或单孔方式,深圳大学总医院几乎全部实现了单孔手术。这一技术的显著优势在于,手术切口大小通常控制在2至3公分之间,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手术体验,同时也加速了术后的恢复进程。潘辉宇对此也深感荣幸,可以在张晓明主任领导的团队中学习和发展,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与顶尖的专业人士共同工作,共同进步。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医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