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取消订单 |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当前位置 : 健康160 > 健康资讯 > 小六探店 > 司马晶丨白内障学科带头人,致力中国防盲事业

司马晶丨白内障学科带头人,致力中国防盲事业

原创 作者 : yxl160 2022-10-25 18:05:27 7134
健康160,带您走进好医生!

 

 

走近好医生

司马晶医生,从事眼科专业近40年,在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持和完成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并参与完成美国NIH科研课题2项,获科技成果3项、专利2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先后获深圳市十佳医务工作者、市三八红旗手、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模范医师、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1
专家简介

 

司马晶 主任医师 

深圳爱尔眼科医院

留美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深圳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

广东省视光学会副理事长

深圳市医学会眼科专委会白内障及防盲学组组长

深圳市视光学会白内障与防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非公医疗协会眼科专委会白内障分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

省医疗行业协会眼科管理分会常委

美国眼科学会国际会员

美国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会会员

 

擅长

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屈光不正、老年性眼病、新生血管性眼病、各类视功能障碍。

 

2
医生故事
 

 

一次午后,我们有幸采访到深圳爱尔眼科医院的司马晶院长。近花甲之年,司马晶院长依旧气色红润,精神奕奕,并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她温柔又真诚地和我们分享了诸多患者故事和从医经验。作为白内障的学科带头人,“仁心仁术,精益求精”是她的从医信念。

 

司马晶院长回顾过去,不忘感谢恩师,并谨记恩师嘱托,致力于“中国防盲事业”,开展十八年公益白内障手术“光明行”活动。司马晶院长所带团队紧跟医学前沿技术,她和我们说:“现在医学科学发展迅速,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植入功能性人工晶体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多种视觉缺陷,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到这一先进的手术技术。”

 

“晶”意为明亮,闪耀,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司马晶院长守着光明的火种,播撒至祖国大地。

 

01医学世家,师从名医

司马晶院长出生在医学世家——父亲是心血管外科医生、母亲是妇产科医生。因此,司马晶从小就在医院大院里长大,看着医生们忙碌地来来去去,听他们讲治病救人的故事,耳濡目染久了,她也逐渐萌生出“当医生”的愿望。梦想种子落地,司马晶于1982年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地级市医院五官科工作。

 

而后,司马晶考入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深造学习,师从中国眼科学界享有盛誉的老前辈、卫生部《眼科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毛文书教授。三年专业培训和锤炼不仅给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见识和学习疑难杂症的诊疗和手术,参加各类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她说“从毛教授等老一辈眼科学家身上,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他们许多优秀品德。导师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的作风,待病人如亲人的高尚医德也一直影响着自己,激励着自己”。

 

1992年,司马晶来到深圳,就职于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01-2003年,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留学,学习国际前沿的医学知识。2013年,司马晶来到全球连锁眼科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医院,担任深圳爱尔眼科医院的业务副院长及白内障学科带头人。

-留学学习-

 

02“白内障光明行”,十八年的公益坚守与付出

什么是白内障?司马晶院长指着墙上的眼球结构图向我们解释道:瞳孔的后面的晶状体,如果浑浊了就是白内障。晶状体的成分就是蛋白质,类似于鸡蛋的蛋清,当年轻时,蛋清是透明的,因此我们看东西很清晰。但随着年龄增长,紫外线的照射,鸡蛋‘煮熟’了,变成了‘蛋白’,就很难看清东西。”

 

“我国是全球白内障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贫困边远的那些地区,缺医少药且走不出来。”中国边远地区的老百姓医疗条件和资源较差,白内障发病率高,往往随着年龄增长便逐渐看不见,甚至于失明。但由于文化以及医学知识的匮乏,许多人认为是自然衰老,“人老珠黄”是必然的,没有治疗的意识,极大影响了生活品质。而手术是唯一的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司马晶院长的导师毛文书教授一直心系中国防盲事业,晚年也不忘嘱咐学生:“中国的防盲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坚持不懈地去做。”司马院长一直牢记恩师的嘱托,不忘使命,长期坚持帮助贫困山区、边远地区的白内障患者。2004年起,司马晶院长组织了一批眼科医生志愿者,组成白内障手术医疗队,联合残联和狮子会等社会慈善组织开展“白内障光明行”活动,他们利用休息时间携带医疗设备及手术器材前往偏远贫困地区,免费为各族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并尽力培养当地手术医生。到如今,已然坚持了18年,足迹遍布中国诸多贫困地区以及非洲、东南亚等地。目前,白内障光明行活动累计已实施了1万余例扶贫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光明行活动-

 

点击下方图片预约

↓ ↓ ↓ 

 

司马晶院长.png

 

03 等候,带来光明的使者

司马晶院长回忆起2006年一次“青海循化”光明行,从早晨六点出发,飞机到达省会城市再经七个多小时车马辗转颠簸,直到晚上十点半医疗团队才到达县医院。时间很晚了,加上高海拔带来的不适,司马晶院长一行人原本打算休息一下,次日再开展检查和手术。但没想到的是,一进到医院院子里,里面黑压压地站满了人。

“大概有一百多人,四十多个病人加上家属,一早就等在那里了。”

 

医疗团队商量之后,没有休息,当晚就开展了术前各项检查,逐一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及术前准备,一直忙活到凌晨四点才结束。休息三个多小时后,八点钟进入手术室开始做手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这是司马晶院长医疗队的工作常态,尽可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帮助更多的患者复明是医疗队员们共同的心愿。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便携式超声乳化仪,切口较大,往往需要缝合,因此一台手术大概需要半小时。不像现在,使用超声乳化仪将白内障乳化吸出,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手术。如果在设备齐全的地区,飞秒激光等技术的应用让眼科白内障手术变得更加微创和精准。”

 

光明行公益活动每到一处,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医院的支持,都会收获很多当地群众的感谢和赞誉。司马晶院长回忆起来,眼眶有些湿润,“比如有一位藏族老阿妈,术后打开眼部纱布时拉着我的手又比又画,感激的同时一直在流泪。我其实一句没听懂,但也很受感动。有些人甚至做完手术直接给我们跪下了。不少病人术前被人背着、扶着,垂头丧气地进来,术后则精神抖擞地像个小孩一样兴高采烈的回去。”

image.png

-藏族老阿妈复明后的感激-

 

我们也常常被震撼、被感动着,每一次公益行,都是对心灵的一次净化。”

 

04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多焦点晶体提高视觉质量

谈起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司马晶院长很欣喜地和我们分享。“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时代。但很多人还不知道这项技术,耽误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好处很多,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白内障手术将原有的近视、远视、散光甚至老花都一起去掉。”

 

看出我们的疑惑,司马晶院长详细解释了手术原理。通过精准的手术(例如飞秒激光、3D显微手术辅助)植入功能性人工晶体,例如散光矫正的晶体、三焦点、双焦点等多焦点的晶体等等,可以矫正原有的视力缺憾,获得屈光手术的效果。“近视眼人群老年后也会老花,需要配备多副眼镜。看远要戴近视眼镜,看近处要戴老花眼镜,看中距离要戴低度老花眼镜。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后,可以让患者不戴眼镜就能在远距离、中距离、近距离都看的清楚,极大地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这一技术已经临床应用十余年了,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病人满意度很高。

 

“我给你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吧。”司马晶院长回忆起有一位老人,90多岁了,之前很害怕手术,宁愿瞎了也不愿意做手术。后来在儿女的劝说下找到司马晶院长,进行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植入了多焦点的人工晶体。

 

“老奶奶回去后可神气了,看远看近都很清楚还不需要眼镜,她说自己返老还童了,该早做这个手术!复查时她兴奋地跟我说起前几天全家出去吃饭,儿女们(六七十岁了)都没带老花镜,只有这90多岁老奶奶看得清菜单,全靠老人家点的菜。这就是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带来的奇迹,医学的进步常常给人们带来许多的惊喜。”

 

司马晶院长认真道:“伴随着我这行医的 40 年,确实看到了医学的进步、医疗设备的升级,医疗产品的更新迭代,发展太迅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每一项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都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所以,作为医生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这些新技术,更好地应用它们为人类造福。

 

05 医生,做好学生、做好老师、做好参谋

问起司马晶院长的从医理念时,她总结了这么一句话:“ 做好学生、做好老师、做好参谋”。这也是她在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当研究生导师时给研究生上的一堂必修课。

 

“做好学生”,就是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医生一辈子都在学习,需要跟进世界医学的发展,不断从书本、从网络、从病人、从临床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也是一种精神,要不耻下问,保持好奇,勇于探索。

“做好老师”,医学在于传承,当住院医生时需要带实习医生,当主治医生时要带住院医生......“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会有人叫你老师,而且一辈子都肩负着老师的责任!”因此,一个好医生要善于做好老师。

“做好参谋”,司马晶院长向我们解释道,医生和医生每天在讨论病情、会诊、制定诊疗方案。每一个医生在工作中都会遇到疑惑、遇到困难,这就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出谋划策,一个好医生要乐于给自己的同行做好参谋。

 

06 “站在病人角度想问题就不会错”

如今日趋紧张的医患矛盾,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司马晶院长和病人关系却非常融洽。对于医患沟通,司马晶院长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她说,“其实就是一个心态:你处处为病人考虑,病人也是能感受的到医生的真心,需要时时刻刻站在病人角度想问题。我也一直在向我们团队里的年轻医生强调这一点。”

 

接着,她简单介绍了几个手术中的沟通技巧。

其一,关注患者的诉求,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例如:手术本身就会让患者很紧张,手术床又很窄,有一次一位患者抱怨说手术时自己手没地方放,抱在肚子上时间长了又酸又累,这种不舒服比手术本身还难忍受,这被司马晶院长听在耳里记在心里,立即改进,现在手术床都配上了搁手臂的小支托。

其二,适当用方言拉近距离。“有些老人不太懂普通话,尤其是在广东,因此我特意学了几种常用的方言,在做手术的时候跟患者进行交流,使其不紧张。这件事情虽很小,但很有效。”

其三,手术过程中尽量做好与患者的交流,让患者知道每一个环节,以利配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手术。例如:升降手术床调整体位时,需要跟患者讲清楚“我在调整你的体位,不要紧张,是床在动。”在用器械撑开眼皮的时候,其实可能会让患者很难受,需要跟他讲清楚器械的原理和作用,还要学着鼓励病人。“你配合的很好,再坚持一下就好了。”手术结束时,告诉病人手术顺利,让病人得到心理安慰,有一个较好的体验。

 

医患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司马晶院长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收获了很多病人的爱戴和感激。“有时候门诊人太多,讲的口干舌燥,我的有些老病人会主动帮我维持秩序,让我多休息。甚至是给我递上一瓶水,让我休息嗓子。”“有一次手术,一位女患者看到我在手术室里光着脚穿着手术拖鞋,她觉得我会冷,当她术后复诊时带了一双自己织的毛拖鞋过来送给我,她还说是用我给她的清晰视力做的鞋,我真的很感动。”在这里,医患关系是如此和谐!

 

回顾往昔,司马晶院长很感慨:“虽然这一路过来,有辛苦也有艰难,但是我并不后悔成为一名医生,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帮助病人是我最大的快乐。”

 

如果大家有白内障相关眼科疾病的治疗需求,可以来深圳爱尔眼科找司马晶院长哦~

 

司马晶院长.png

原创声明:本文系健康160旗下健康资讯网原创文章,作者:yxl160,转载请联系160资讯网且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标明原文网址,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App下载-安卓
App下载-iOS
160独家 more
健康160携“云医院”亮相高交会,赋能医...
微课堂 more
如何真正有效地预防龋齿?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ICP备2022097554号)-经营性-2014-0010
深圳市维康致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2005-2017 91160.com

粤公网安备440305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