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发布了题为《聚焦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跟进监督 促进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统一规范》的文章,指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正督促国家医保局积极履职,以编制出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方式,统一指导各地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制定综合诊查、护理、放射检查、超声、中医针法、中医骨伤等23批立项指南,覆盖综合、检查、中医三大类医疗服务项目。
图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截图
在该政策下,医生最为关心的莫过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是否会直接影响医生的薪酬收入和临床决策”。医脉通特此联系到山东省某骨科医院李天然(化名)医生,以了解一线临床医生对该政策最真实的看法与期望。
(以下为医脉通和李天然医生的对话)
医脉通:经国家医保局负责人介绍,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水平实行属地管理,省际间项目数量差异大、标准化程度低,各省价格项目数量在5000项至2万余项不等,“同名不同项、同项不同价”等问题比较突出。作为临床医生,请您举例说一下目前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差异情况?您觉得地区间医疗服务价格差异缩小到什么程度,是各级医生都会比较满意的?
李天然医生:从此次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指南的立项情况来看,总体的原则和目的依旧是进一步改革和优化,从定价管理和统一标准方面,来提升我们的规章制度水平。
我个人工作和了解过的医疗机构不算太多,大概东部地区有5-7家医院,通过工作、同事同学交流、业务合作等途径,了解到地区大概的医疗服务定价总体上是“基层-县市-省级”三级分立,检验费、诊疗费、治疗项目费、手术费等,地区头部医院、三甲医院价格最高,市级单位次之,基层医院项目较少,平均费用更低,这与我们目前医疗资源分配的现状也大致匹配。除此之外,同级别医院间某些费用也有差异,如有的单位强势学科、优势诊疗项目的相关费用条目更细,费用也更灵活,但总体上差异并不大。
从医生角度来说,我们在开立项目、制定诊疗方案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不会优先去考虑费用差异,而患者最后接触到价格,也是经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保结算过的最终花费,所以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差异敏感度会更低一些。
2024年底,我所在地区的相关部门也开展了检验检查报告全省通用系统的落实应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病人短期内做过的检查,无论他后续在哪个地区哪个医院,都能被后者看到,而且医生如果想二次检查,必须说明原因提交。在保证了医生正常诊疗的前提下,还节约了某些情况下过度检查的费用,我个人觉得从医生和患者双方来说都是比较有利的改革。
综上,作为医生,我认为改革医疗服务价格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总体上既能保证业务开展成本,又要符合市场基本原则,就算是合格定价了,区域和级别之间有些地区化特异性差异都可以接受。医保兜底和规范化定价监督系统的确立,可以更大程度保障定价合理性,如果能通过定价体现出不同医疗服务和技术的高低,无疑也是体现对医务人员的尊重,但我认为这一步依然处于任重道远,民众的认知还可能不足以支撑。
医脉通:本次中纪委促进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统一规范,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您认为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是否会对临床医生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比如加剧或缓解不同地区临床医生收入的差距。
李天然医生:我认为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对收入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近些年,公立医院薪资体系都在改革,随着新人进入、老人退休,更高职称、更高学历的人才梯队也建设了起来,薪资体系也要与之相匹配,更多的是强调工作量、业务量、岗位重要程度与业务水平。而传统的论资排辈、职称分级,在薪资收入体系里的重要性占比也在降低,所以临床医生的收入,还是和所在单位的薪资制度最有关系。
医疗行业,说到底也是一份普通的养家糊口的工作,这样的调整有利于发挥工作积极性,但不同于“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商业心理,这个行业有基本职业要求。虽然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医生面对的是病人,但假如医疗服务项目费用的波动挂钩医务人员的收入,就很难保证某些情况下会不会出现为了创收多开高额项目的事情。
而目前,医疗行业处于“经济寒冬”,我个人觉得还没有度过,正常劳动收入和薪资能正常发放,对有些单位来说都是奢侈,所以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和改革,总体上是利好的事情。不仅能优化医保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促进医疗体系的良性发展,还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薪资水平也一定会更健康一些。
医脉通:如果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更新了,您觉得医生该如何平衡价格改革与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您是否会担心价格统一规范会限制医生临床决策的自由度?比如因为价格限制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李天然医生:说实话会有一定的担心,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情来说,兄弟单位到我院参观学习,了解到关于中医治疗项目的费用问题,省市级的相关定价都是确定的,但是不同的单位在相关项目的收费和工作量收入上相差不少,导致有些单位项目开展火热,患者积极治疗,医生也能多劳多得,而有些单位就吃“大锅饭”,多干说不定还得多扣,同时患者还得到了更多的“姑息治疗”。
我认为不仅要价格规范,还要在工作执行和劳动收益上配套才可以,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临床决策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难,但考虑的事情,一旦多了就难了。如果某些手术、某些治疗和检查检验,相应的患者做完治疗走完医保,科里甚至还要赔钱,那定价再低,也不好轻易去做了。
医脉通:您认为价格统一规范会改善医生的执业环境吗?比如是否会减少因价格差异导致的患者流动,或者会导致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
李天然医生:我觉得影响不大,就像前面说的,价格差异也代表着水平差异。同样一个手术,县级二甲医院能做,2000块钱,省级三甲医院也能做,3500块钱,条件允许的患者会根据治疗效果、手术经验而选择上级诊疗。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就不会对这个价格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就算价格差异减少,患者外出看病,大型医院拥挤紧张的医疗资源,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也会劝退很多人。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总体的诊疗费用管理原则上,除了按病情需要,还要服从医保付费管理。一个高精尖手术的费用优化提高,相应的这个病种费用会不会增加?如果不对应增加,手术费用提高,相应的就要在其他费用上降低,才能保证整体的平衡。
医脉通:请问您觉得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否会影响医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比如是否会促使更多医生选择高收入的专科领域?比如是否会减少医生参与学术研究或技术创新的动力?在该方面,您对未来有何期望?
李天然医生: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优化体系的重要一步,定价、服务、人力资源越来越规范化的体系运行起来,医疗从业人员的技术劳动和付出也可以越来越被清楚的看到和体现,这是很好的事情。更多医生也可能因为这一点去选择技术水平高的临床专科,会增加医生参与学术研究或创新技术的动力,这可能意味着更可观的收入,意味着更充实的劳动成就,能实现自己更多的个人价值。
以我目前的工作经验和认知,还看不到更多的内容和未来的可能,中国的医疗是个庞大的体系,任何细小的变动都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浪,因此我能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也是理性和可持续改革必须要有的素质。
总体上说,价格改革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检查结果互通,虽然医生们操作起来麻烦一点,但却切切实实地给患者省钱,也改观了医院过度检查的形象,老百姓获益了,医患关系随之会更加和谐。如果我要短期内做重复检查,我也可以正常地填写说明,同时向患者解释为什么要做新检查,这是个比较合理和完善的体系,我十分支持。
而对于价格方面,除了能让病人花明明白白的钱,省下不必要的钱,我更希望的是通过价格改革和相应的宣传,让临床医生的医疗工作有更多获得感和劳动尊重。
拿一个小事情举例来说,我值夜班急诊时,经常有小孩肘关节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掉环”,在过去,很多人会找农村里会接骨拿环的老人处理,或者找乡村赤脚医生,但现在这个角色基本完全消失在过去那个时代了。而现在的医院,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急诊外科、小儿外科还是小儿骨科,对这个疾病的学习、诊断、治疗和收费都有着成熟的体系,很简单的一个手法复位就可以解决问题,有的医院收费45元,有的收费75元,还有的收费120元。
所以,有争议的地方就来了!有的患者不在乎45元、75元或者120元,他会直接质疑医院:这么一点小操作,医院还要收钱,还收这么多钱?!
然后会选择拒绝交费,甚至投诉医生。这类患者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他们认为,住院做手术,打针输液,再小的手术也是正经治病,但门诊的无创操作,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所以在夜班急诊时遇到这样的病人,我有时候在处理完后都不让他们挂号,直接让他们离开,省心又省事。我个人经历过10次左右,在网上听到同仁类似的遭遇也不下数十次,但这样做对吗?
假设说服务价格体系落实下来,全省乃至全国,对这个治疗的定价统一为50元,我一点意见都没有,唯一的问题是:定好的这个价谁去给患者解释?
我作为医院、医疗机构、医生本身,在收费治疗的时候去解释,有时候只会起到相反的结果,忙碌的临床工作和有限的精力也不足以支撑我们医生去对一个个患者进行解释。所以我希望价格改革、医疗技术的劳动付出,以及专业水平和医生承担的风险,都能被体现和看到,我希望作为医疗技术服务的提供者,当患者看到一个价格时,他的反应是——这个治疗/操作/手术这么贵,肯定有更高的风险和更复杂的技术。如果患者再做进一步咨询,我会很愿意为其解答。
而这样的良好沟通会给我们的医患关系开一个好头,接下来的沟通中,真诚实在的医疗服务就更有可能换来患者友好信任的态度。
最后希望我们的医疗体系越来越规范与完善,医患关系也越来越好。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