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改深入,规培证逐渐成为进院工作的“入场券”,参培规模连年俱增。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自2014年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来,我国已累计规范化培训医师110万人。截至2023年,全国共遴选1100多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和11000多个专业培训基地,年均招生10万人。
然而2024年已经过半,全国多家医院却陷入了招不满规培医生的窘境。其实从2022年以来,规培招生形势就在持续走低,部分大三甲医院出现了补录的情况,甚至部分科室不得不借助社交平台工具,要求科室人员在私人朋友圈频发“招聘通报”。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图源:网页截图
01
舆论影响现实
在任何医疗从业者聚集的平台上,近年来痛诉规培医生的帖子均不少见。
年初,一位年仅25岁的规培生被曝自杀身亡,她在遗言中将自己称为“牛马”,陈列出了关于工作时间长、请假困难等诸多不满。但从具体内容来看,压死这位年轻人最后的稻草,或为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的无力感。
图源:网页截图
作为外来人员,规培医生在科里的地位向来尴尬,若领导与同事气氛融洽还算幸运,即使委以“脏活累活”也多数停留在口头抱怨阶段,待到规培结束离开就好。
但,精神重压往往比体力负担与待遇微薄更难以承受。
例如,笔者有个朋友,在某地方医院参培阶段,被要求在中午和晚上给全科室订饭拿饭,据说这是延续多年的不成文规定。如果反抗,则会被威胁计入考评。在事关前途的关键节点,很少有人敢直面这种不公。
他表示,规培医生最重要的职责是缓解科室工作压力。在参培人员充足的时候,他们被医院视为“耗材”,与其说是来通过培训提高技术,倒不如说是来替上级医院的医生们值夜班、写病历。
伴随各种压力的日积月累,规培医生群体的戾气也越来越大,这种情绪刚开始仅为小范围,但很快就蔓延到整个行业,年轻医生“望规生畏”的趋势愈发明显,最终难免会催生出医院招不到、招不满人的局面。
02
学不到技术,消耗时间与未来
规培的本意是为医学生或年轻医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加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进程,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这份初心实在难以保障。
尤其对于非学生群体,他们在本院的具体工作与上级医院的培训很难完美契合。目前国内上下级医院的硬件设施、人员配备以及开展业务等方面仍有较大出入,工作理念间也存在客观区别。
一位外出参培的医生告诉笔者,他所在的基层医院强调多面手发展,但头部医院则遵循职责分明,先进的诊疗思路和丰富的医用设备令人眼花缭乱,但却无法有效帮助他回原单位后的工作开展。
此外,同样是源于“外人”身份,动手实践的机会其实也相对有限。比起参培医生,医院和科室也更愿意培养自家年轻医生和研究生等嫡系,毕竟他们的能力高低对医院的口碑更为重要,而参培医生的收获多少,则可简单归咎于个人主观意愿。
目前,很多规培医生在上级医院每个科室仅轮转两三个月,只是帮忙写病历,手术刀几乎没有碰过,更深的专业技能基本上都学不到。带教老师对待规培医生,大部分也是以“老师带教学生”的模式对待。
有人戏称,规培现在越来越像实习了。
03
要求趋严,选择躺平
近年来,医疗行业还是越来越卷。前段时间高考刚刚结束,从各地媒体报道来看,毕业生想学医的热情还是居高不下。
图源:官网截图
在适度激烈的竞争中,个体的能动性将显著提升,但这个过程并不会没有尽头,当希望过于渺茫,选择躺平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在笔者刚进医学院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雄心万丈,将志向定在协和、华西的比比皆是,最次也是个省内头部三甲,可随着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加深,所谓目标和梦想也慢慢现实起来。
规培生也是如此。
前些年趋之若鹜参培的核心原因是对未来发展抱有强烈期望,但随着三证合一的硕博就业变得越来越难,这份热情也渐渐冷却下来了。
25岁的某三甲医院的社会规培生曾对我说,“考研失利了,但又舍不得医生这个职业,从目前情况来看,理想中的医院受到本科学历的限制根本进去不,权衡再三,我决定考个大医院的规培学学本事,如果有时间再继续考研试试。”
像他这种想法的人有很多,将规培作为迷茫期的过渡,希望能借助大医院的平台,边学本事边准备继续深造。
但是当他们进入医院参培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是太理想化了。
总结
距离规培落地已有十年之久,对于临床的贡献切实存在,但可优化的地方也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从前些年开始,各类相关举措已经在陆续推出。
待遇方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明确施行规培和本院职工同岗同酬,覆盖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所有在籍成员。
准入方面,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提交了“关于将毕业后医学教育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并轨施行”的提案,建议取消医学院毕业生专硕考试,毕业生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年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通过者同时进入专硕培养。
心理方面,部分医院出台了明确的规章制度,要求限制规培医生的值班时间,并建立完善对其带教的评审机制,打造更为公平的培训环境。
良木择禽而栖,当规培制度走向真正的完善,医院将再也不会面对招不到人的窘境。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