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夜伏案加班,心脏莫名咯噔一下;
熬夜看小说刷视频入迷,心脏忽然怦怦狂跳;
压力山大独自emo的晚上,胸闷气短呼吸不畅。
回想起过去体检报告上标注着的心律不齐,不小心刷到社交媒体的猝死新闻,更加战战兢兢了。糟糕!我不会嘎吧?
当代年轻人:左手熬夜,右手惜命
今日主推好医生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心脏忽然咯噔一下”、“心跳沉重”、“心脏要跳出嗓子”等这些心慌慌现象,你有遇到过吗?
生活中的心慌慌,出现的场景不一。
“生理性心慌”往往是紧张后、运动后、饮用咖啡或酒精后等正常生理情况下闪现的心慌。当然最常见的,大多出现在我们熬夜后。
凌晨2点顶着个大黑眼圈,刷着视频,然后忽然心脏突突一下。
不过放心,偶尔出现个一两次生理性心慌,但心脏无器质性病变的话不用太担心。休息好了,调整好了就会消失。
但如果这种现象出现比较频繁,还是需要警惕,很有可能你是心律失常。
心脏的工作需要传导的“电路系统”进行“供电”,心律失常其实就是“电路系统”出问题了,造成心跳的速率发生改变,出现心跳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跳动等情况。
有的心律失常症状不明显,但心律失常严重的情况下,确实有可能会导致猝死。
比如,窦性心动过速不一定伴有症状;窦性心动过缓在部分运动员和老年人中,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心律不齐中的“早搏”,其实就是心脏的提早搏动,不按节奏来,本来该停的地方,提前跳了。
而“房颤”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够及时,可致人死亡。
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
如果心律失常发生在这些病人身上,要及时就医,平常及时观测自身情况。
正如上面所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猝死。对于“猝死”,我们久闻其名,却并不了解。
大部分的猝死都是心脏原因导致的,也就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指的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1小时以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
通常情况下,心源性猝死,多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死亡。
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
它最常见的病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当恶性心律失常出现时,人体心脏会完全丧失有效的泵血功能,其他组织和器官也会出现缺氧或缺血,尤其是大脑。患者会即可发生晕厥,短时间内死亡。
当发生心源性猝死时,身体会有这些变化:
1秒:心脏骤停
3-4秒:眼前发黑
10-20秒:失去意识,晕厥倒地
3分钟:大脑水肿
4-6分钟: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
>10分钟:脑死亡,即便救过来,恢复心跳和呼吸,也可能是植物人状态。
所以心脏骤停的急救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
当他人晕倒时,先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判断有无意识及呼吸以判断是否是心脏骤停,同时拨打120求救。
如果是心脏骤停,在这黄金4分钟,你可以做的是——马上采取心肺复苏和AED除颤。
许多城市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都配有AED, 比如说机场、地铁站、学校、大型体育场馆和购物中心等。而有高危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应及时进行ICD植入,避免心脏意外和猝死的发生。
很多人放大了猝死的突然性,以为它毫无征兆、全无预警。
然而《柳叶刀数字健康》的一篇研究表明:约半数的心脏骤停患者在症状发生的前数小时、数天或者数周会出现一些“救命信号”。可以用这些征兆预测和预防心脏骤停,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它发现对于女性而言,呼吸急促是最明显的心脏骤停的征兆,对于男性则是胸痛、呼吸困难、出汗和癫痫。
总结来说,要注意这6个症状:
如果已经是高危人群,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需要关注这些症状。
想要好好护心,日常生活中除了定期检查,还需要注意健康饮食,低盐、高纤维和低脂肪的饮食有助于降低心脏病风险;进行规律锻炼;戒烟戒酒,注重体重管理。
别看心脏长得圆圆胖胖的,它在特定情况下也很脆弱但它不说。不仅为了它,也为了我们的生命,一定要好好爱护这个小宝贝。
若存在心律失常/心慌慌等问题,可以咨询全国名医。
点击下图,即可预约
↓↓↓
▍图片来源:Soogif、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End-
「有用就点赞哦」